○引言 复合句的研究一直是话语分析和语法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早期的话语分析一般是从独白式叙事体出发,考察主句和从句在篇章中的作用(例如其分别在表达前景和背景信息中的作用,参看Longacre 1985;Thompson 1987;Diessel 2001等)。近年来,对于复句的研究逐步扩大到对话语体中。其中以C.Ford的研究影响最大。在Ford考察的各类复合句中,我们较为感兴趣的是因果复句(causal clause)的用法,因为这个格式跟汉语里的现象有诸多平行的地方,值得我们进行比较。 在以往的汉语研究中,偏正复句中的状语从句(adverbial clause)前置一直被看做是默认顺序,表原因的从句自然也不例外(Chao/赵元任1968)。如例(1)中,由“因为”引导的原因从句就出现在表结果的主句之前。 (1)因为下雨,所以不来了。(Chao 1968:113) 也有部分学者注意到了原因从句后置的现象(Li and Thompson 1981),但一般认为这类用法是事后补充(afterthought,Chao 1968:115),基本上对了解汉语整体的语法格局无关宏旨。Chao(1968)还进一步强调说前置从句通常出现在有准备的文本(planned texts)中,后置的则通常出现在较少准备的文本(less planned texts)中。沿着这种思路,有些学者进一步把原因从句前置的现象提到了更高的层面,即跨文化交际中的话语策略上。例如,Young(1982,1994)指出汉语母语者在说英语的时候,倾向于把原因放在主要观点前面,并据此推断说话人是受了母语中原因前置的谈话模式的影响。Kirkpatrick(1993)考察了汉语母语者说汉语时的情况后,也得出了相同的结论。 与以往的观点截然不同,毕永峨(Biq 1995)通过考察真实语料得到了完全相反的结论。她发现,原因从句后置在汉语口语中占绝对优势(82%,会话),在书面语中也是优势顺序(69%,新闻报道)。如例(2)所示,“因为”引导的原因从句②就出现在主句①后面。
此后,蔡美智/Tsai(1996)、苏以文/Su(2002)和王庾芳/Wang(2002,2006)等学者的研究进一步证实了这一观点。整体上看,这些学者的结论与英语、日语中的发现基本是一致的(Ford 1993;Ford and Mori 1994)。 比较前人的研究,我们会发现一个有意思的问题。如果毕永峨等学者基于语料库得出的结论是可信的,那么原因从句后置就是汉语中的优势语序,为什么“前置说”却一直十分流行?而且很可能如Young(1994)所观察到的,在说英语时,汉语母语者比英语母语者更倾向于原因从句前置。如何解释这里的矛盾现象?毕(1995)给出了一些解释,认为除原因从句外,很多其他类型的状语从句是前置的,如条件从句和让步从句;有些由书面语意味较强的连词(如“由于”)引导的原因从句通常也是前置的;同时,在书面语中,原因从句前置的比例也不小(31%)。这些因素加起来构成了“前置说”的基础。在我们看来,这些因素肯定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上述解释似乎意味着人们的语感主要是受特殊因素的影响,而跟更为普遍的日常语言现象无关。这似乎有点不合常理,需要有进一步的研究来证实。就研究方法而论,我们当然可以限制在只从汉语本身看问题,但是我们发现,普通语言学界对其他语言已经从话语分析方面作了比较透彻的研究,因此,通过比较的手段可能更容易说明一些问题,所以我们这里打算采用比较的方法,尤其是跟Ford等人的发现进行比较。汉语原因从句在话语中的其他相关问题我们已有另文阐述(Song and Tao,即出)。 Ford(1993,1994)在考察英语中的因果复句时发现,在英语会话中,because(或其缩略形式‘cause)引导的原因从句几乎总是出现在表结果的主句之后。Ford认为,原因从句之所以后置是因为交际中的互动结构(interaction structure)。按照她的说法,后置原因从句主要是用来消除可能的争议(contestability),比如说话人之间产生了分歧(disagreement)或者说话人给出了消极的回答(dispreferred response),为了避免引起争议,说话人会马上用一个原因从句来说明原因,使谈话能够继续顺利进行下去。此后Ford又作了两项比较研究,其中Ford and Mori(1994)比较了英语和日语口语中的因果复句,结果表明因果复句的顺序在两种语言中呈现出很大的相似性:大部分原因从句是后置的,而且后置原因从句都伴随着非预期(dispreference)因素。Ford(1994)则进一步考察了美国英语口语和书面语中的小类,包括自然会话(casual conversations)和经过编辑的书面文本(edited text)。结果发现书面文本中的底层规则与自然会话中是一样的,即原因从句通常出现在非预期的表达语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