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引言 根据近年学者的研究,我们现在知道:“共”和“
”在闽南话中有极其类似的用法(Cheng,et al 1999;Lien 2002;Tsai 2007)。譬如: 1.共:I ka goa sia chi tiun phe. 伊共我写一张批(他给我写一封信)。
:I sia chi tiun phe
goa. 伊写一张批
我(他写一封信给我)。 “共”字似乎没有什么疑义,但
是什么字呢? 《厦门方言字典》把这个“
”写作“互”,《台湾闽南话辞典》作“予”。“互”《说文》作“互”,义为“可以收绳者”。“予”《说文》训“推予”,均非
的本字。当然,我们不是为求本字而求本字。求本字的目的在于通其源得其流——无源之水,不死则枯;无源之解,不妄亦虚。 2.音韵学上的“喻四归定” 现代闽南语的
无疑是喉音,而和它今音相应的古字,无论从语义或语法上都很难找到对应者。当然,“共”的语义和语法都和它平行,但是“共”很难认定为“
”的本字(今音不同,古音也差距很远,见下文)。在汉语研究中,没有本字的词(的音)几乎无法确定其历史的来源。如果不知道(或者弄错)一个词的来源,那么诸如演变轨迹、语法化过程等等,俱成空谈。 那么“
”的本字到底是什么呢?梅祖麟提出:闽南话
的本字就是“與”。当然,在梅氏之前不是没有人把闽南话的
写作“與”,但是写归写,没有人把
的本字定作“與”。原因很简单,“與”是以母字,以母上古为喻四,喻四归定,故“與”属上古舌音。舌音与喉音相去甚远,所以没有人将舌头的“與”作为舌根“
”的本字。梅祖麟定“
”为“與”有何根据?这就不能不说是古音韵学最新成果的帮助了。根据龚煌城汉藏对音的研究,我们看到: 2. 汉语(OC)與*Glagx>*lagx>jwo “give” 藏语(WT)gla‘pay,wages,fee’ 我们知道,
以母字的变化轨迹是:l>
>j>0(郑张2002:109)。譬如“谷”*kloog《集韵》又音“俞玉切”。这个音就是后来写作“峪”的字,它由复辅音*kl丢失了前辅音变化而来,先成*log,再作jok(峪)。因为
以母读*l,后来*l>j,所以*log>jok。再如“巷”字,古音拟作
,藏文作grong(村镇),今吴语说“弄”,则是由丢失前辅音g变成
而来。由此可见,上古复辅音在后来的发展中有的保留着复辅音(如藏文gl或gr),有的丢失了前辅音(如jok峪),也有的丢失了后辅音。今天英文的know念/
/、gnostic读/
/,就是丢失前辅音的活化石。根据复辅音的这种发展方向和龚煌城的古音构拟,梅祖麟于是总结“與”字如下衍化的路线(梅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