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认知角度看汉语的两对空间词

作 者:
徐丹 

作者简介:
徐丹,法国国立东方语言文化学院;法国国家科研中心东亚语言研究所

原文出处:
中国语文

内容提要:

人类自身的构造使得人类感受空间时不对称,这种不对称的感受投射到语言平面自然是不对称的。汉语与其他语言在这一点上表现基本一致,但是汉语也有其独特的地方,本文重点讨论汉语在表述空间概念时反映出的比较独特的认知观。


期刊代号:H1
分类名称:语言文字学
复印期号:2009 年 02 期

关 键 词:

字号:

      0.引言

      任何语言都有空间词。但是每一种语言是如何感受和描述空间的,却有差异。人类感受空间和表述空间是两种不同的活动。语言表达的空间是一种人类感受空间的投射。语言里空间的表达是对某一物体在空间位置的描述,一种是静态的表述,以汉语为例,如“(地点)名词+上/下/里/外”;一种是动态的描述,如“来/去/上/下+(地点)名词”。

      由于人类身体的构造,对空间的感受不对称。这种不对称反映到语言平面,使得空间词在表达上也不对称。人类的感官,如眼睛,鼻子,耳朵,嘴都长在面部,面对着的方向是“正常”的方向,而背后看不到的地方是“非正常”的方向。如动态动词“走、跑”等,不用指明,即向前方行动,而不会是向背后行动,这造成在人类语言里,“前、后,来、去”的表达不对称。语言中的时间词往往是空间词的隐喻,如果空间词是通过语法化过程从其他词类分离出来的话,某些时间词又进一步通过隐喻从空间词中引申而来。

      “前、后,上、下”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最先感知的空间,也是语言最基本的词汇。本文试图观察汉语在表述空间和时间概念时和其他语言的某些不同之处。

      第一节谈“前、后”在汉语里不对称的表现。除了人类自身构造的因素造成语言表达不对称外,汉语里还有其他的认知因素造成这种现象。第二节谈“上、下”在空间表达上所反映出的汉语的认知观念。第三节探讨“上、下”在时间表达上所反映出的汉语的认知观念。

      1.前、后

      吕叔湘先生([笔名]程远,1980)曾经指出,汉语里的“前、后”用法不对称:“前”既可以指过去,也可以指未来,而“后”则只能指未来,不能指过去。尽管有些学者在对其他语言的研究中对Clark(1973)的认知观点提出过疑问,但是,我们仍然觉得认知学家Clark的解释(注:根据Clark(1973):前/后的对比

      过去

      未来

      前天moving time前程moving ego

      前前年 前景

      前人

      前途

      后天moving ego

      后 后年

      后人

      )不失为一种有见地的解释。他认为语言里存在两种看待时间的方法:一种是说话者在向前行进,他称之为moving ego(自我移动),在这种模式下,未来在我们前面,而过去在我们背后。另一种方式是,时间冲着说话者,从说话者的前面向背后移动,他称之为moving time(时间移动)(注:"These two metaphors might be called the moving egoand moving time metaphors,respectively" (p50),"for moving ego,the equations are front='future' and back= 'past',whereas for moving time,the equations are front = 'past' and back= 'future' (p51)".)。Clark指出,这表明语言赋予时间一个面部和一个背部。由于自我移动和时间移动形成两个不同的模式,一些语言中“前”与“后”不对称的现象可以得到解释。按照这种解释,汉语里的“前”两种模式都有,而“后”只有一种模式,即只有“时间移动”而没有自我移动。

      看起来,汉语也基本符合Clark的判断。但是深究起来,汉语里还是有个别反例无法用这种模式解释。如“后来”,我们只能说:

      (1)a.后来,再也没有人见到过他。b.*后来,你别再来了。

      这表明,汉语里的“后来”可以用于过去,但不能用于将来。那么附注(注:根据Clark(1973):前/后的对比

      过去

      未来

      前天moving time前程moving ego

      前前年 前景

      前人

      前途

      后天moving ego

      后 后年

      后人

      )的表中,“后”在“过去”的概念里也应占有一席之地。这样,Clark的模式还不能解释汉语里所有与前、后相关的时间词。当然我们可以解释说“后来”是已然语境的“后来”,但是仍然解释不了(1b),即为什么大部分的“后”都可用在未然语境,而“后来”则不能。

      我们可以看看汉语里的“后来”为什么和其他的“后”表现不一致。我们初步认为,这主要是动词“来”特有的空间意义造成的。“后来”本来是指人从后面来,是从一个词组词汇化成词的。下面我们看几个例句,探讨一下汉人是如何感受时空的。

      (2)送往迎来(《中庸》)

      (3)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论语·微子》)

      (4)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5)回瞻后来者。(岑参《西蜀旅舍春叹,寄朝中故人呈狄评事》)

      (6)后来居上。

      (7)革命自有后来人。

      例(6)和例(7)中的“后来”已经成了固定词汇,是承前的用法,不必多说。例(2)和例(3)中的“来”值得注意。例(2)中,由于有动词“迎”,可以判断来人是从说话者前面来的。例(3)的动词“追”则暗示人是从说话者的背后来的。例(5)中的“回瞻”也表明“来者”是从背后来的,不是迎面来的。也就是说,古人用“来”时,来者的方向既可以对着说话人,也可以背着说话人(或面对说话人的背部)。而说话者既可以面对来人,也可以回瞻从背后而来的人,其实这种暗示仍然表明说话者面(指面部)对来者。这样,例(4)中陈子昂的“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也就容易理解了(注:方经民先生在2004年社科院语言所的发言中认为这句话不可解。)。也就是说,在陈子昂的这句诗中,“前、后”表达对称的空间意义,暗喻时间意义。前面不见古人,后面不见来人。由于来者方向可以从说话者的前面来,也可以从说话者的背后来,所以陈子昂的名句反映了当时人如何看待时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