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产阶层的传播学特征

——基于五大城市社会调查的跨学科分析

作 者:

作者简介:
杜骏飞,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社会学博士

原文出处:
新闻与传播研究

内容提要:

本文基于对中国五大城市的社会调查,讨论了中国中产阶层潜在的媒介素养特征,从而在传播学意义上阐明了这一社会阶层的重要特征。进一步的研究表明,知识中产与非中产在对新媒介的选择上有着明晰的区分(而职业分化对社会成员接触新媒介的表现则没有明显影响);在对博客网站的选择上,甚至在所有类型的中产阶层中只有知识中产与非中产有显著差异,这表明,即使在Web 2.0时代,依然是由那些知识领先的阶层掌控着传播的主动权。研究还显示:中产阶层是“网络依赖”和“电视疏离症”的一群,这些特征导致数码沟的加深及社会阶层的新的不平等;面对中国的媒介国情,中产阶层通常以均衡的接受策略来展现媒介素养及文化自信,但其中的知识中产则更为激进。


期刊代号:G6
分类名称:新闻与传播
复印期号:2009 年 10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中产阶层作为一个“新的”社会阶层,最早出现于工业化以后的西方国家,是工业革命的产物;而现代意义上的中产阶层是与工业化、城市化以及现代化相伴而生的,如赖特·米尔斯在1950年代所指出,现代社会结构变迁中一个普遍而重要的社会现象就是以白领为代表的新中产阶层的崛起:“白领职业者悄无声息地步入了现代社会”,①可以说,当代社会学意义上的中产阶层,是以自身掌握的知识与技能服务于社会的新型阶层,这一阶层的力量广泛存在于各种专业领域内,是一个具有可在社会学和经济学领域予以区分的独特群体,是现代性的一个宏观表征。在信息或后工业社会中,他们作为新的中产阶层形态,最初经常被称为“新中产阶层”,然而近世以来,则已完全成为当代中产阶层的主流形态和代名词。

      中国始于19世纪末的现代化进程曾经催生出现代意义上的中产阶层,史料表明,上海二十世纪二三十年的中产阶层白领人数达到20-30万之众,②其时,由小企业主、小店主、小商人、职员、科层制管理人员、政府公务员、知识分子等构成的中产阶层,已成为上海社会规模庞大的中产阶层。[3]但在那个特殊的时代,早期的中国中产阶层是脆弱和幼稚的,并且很快随着国家革命而成为了历史的明日黄花——1949年以后,红色政权运动导致中产阶层基本上不复存在,在长达三十年的时间里,整个社会基本处于一种“去阶层化”(destratification)④的同质性状态。国家对社会资源的全面垄断,力图使不同层级的人群成为不占有任何个人资源的“无产阶级”,这种“强国家弱社会模式”⑤有力地摧毁了社会权利意义上的中产阶层地位,而知识阶层意义上的中产阶层亦成为了“小资产阶级”的代名词,成为了社会和意识形态的公敌。

      逮至1978年,中国开始推行改革开放,阶级与阶层的分化重新急剧发生。这种社会结构的深层次变革与其带来的巨大冲击成为学术界、传媒界、民间抑或官方讨论和关注的中心议题。由于意识形态方面的考虑,中国官方在正式文本中未使用中产阶级的概念——而使用中性的“中等收入阶层”,或“中等收入群体”来代替。中产阶级这个概念本身是翻译语,可被译作中间阶层、中产阶层、中间阶层、中等收入群体等。但无论称之什么,作为一个“社会事实”(social fact),重要的是:这样一个阶层的确存在了;并且,无论对社会学、传播学,还是任何一种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而言,深入考察都不仅必要,而且急需。

      中国学术界直接以中产为主题的研究大约始于1998年,2001年之后逐渐增多。⑥因而,对于转型期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的研究,成为了学术界的重中之重。概括而言,中国社会学家关注并研究的社会分化及社会分层问题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对现阶段中国社会结构重大变迁机制及其社会阶级阶层结构变化的研究,二是对改革开放以来新中间阶层的研究。研究的焦点主要集中在权力、财富的分配与社会流动等方面,并对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机制及其阶级阶层的结构变化作出了自己的分析、解释,如陆学艺等人的“层化论”、李强的“碎片论”与孙立平“断裂论”等。⑦

      但是,一个明显的事实是,学术界对于中国中产阶层的来源、构成、规模、行为特征及其发展前景等方面尚未达成统一的认识。李培林强调,社会学视野中的中等收入阶层不仅是一个反映收入水平的概念,也是一个反映生活质量、收入分配、城乡结构、职业结构和国情差异的概念。⑧同时他认为,职业是最能体现各种经济社会资源占有和使用信息的尺度。⑨李强则认为,直观地看,中产阶层是指生活水平、财产地位处于中等层次的社会群体。其与社会上层阶级和下层阶级之间并没有一条泾渭分明的界限。就中国社会而言,1949年后,一般说来,中国的普通知识分子(专业技术人员)和普通干部阶层一直是中国社会比较典型的中间阶层。到了20世纪90年代,各类中小型企业主、中小老板、中小公司经理、各类承包商、企业承包者、外企人员等似乎可以称为中国的新中产阶层。⑩张宛丽对中间阶层作了这样的界定:所谓中间阶层,是指占有一定的知识资本及职业声望资本,以从事脑力劳动为主,主要靠工资及薪金谋生,具有谋取一份较高收入、较好工作环境及条件的职业就业能力及相应的家庭消费能力,有一定的闲暇生活质量;对其劳动、工作对象拥有一定的支配权;具有公民、公德意识及相应社会关怀的社会地位群体。这些社会中间层包括中层管理人员、中小企业经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办事人员、商业服务业人员等。(11)

      本研究的意图在于尝试对当代中产阶层,特别是知识或教育指标意义上的当代中产阶层作传播学视角的描述,探讨他们的传播行为和媒介素养特征。这样的探讨,将丰富我们对这个群体的认识,看到它不仅是由经济和社会特征所构成的群体,而且是由社会行为和文化价值取向特征所构成的群体;这个群体的崛起,不仅重构了中国社会的经济结构和社会关系结构,而且重构了中国社会的传播形态和文化实践的结构。

      此一研究在传播学意义上涉及到两个学术传统:其一是传播学受众研究中所界定的“媒介接触行为”研究,其二为经典意义上的“媒介素养”(media literacy)的研究。限于篇幅,此处仅略述本文对“媒介素养”的概念界定:媒介素养是指公众接触、解读、使用媒介的素质和修养。它有三个主要的环节:接触媒介——获取信息;解读媒介——批判地接受媒介信息;利用媒介——借助媒介工作和生活,通过媒介发出自己的声音并维护自己的利益。(12)具体而言,本文认为,从媒介素养的角度而论,一个阶层的传播学特征应该包括其接触媒介、认知媒介、利用媒介、批判媒介的全部水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