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危机中媒体的责任担当

——以阻击“甲型H1N1流感”为例

作 者:

作者简介:
陈力峰,系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博士研究生、《楚天金报》副总编辑;陈新勇,系华中师范大学新闻系2007级硕士研究生

原文出处:
今传媒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G6
分类名称:新闻与传播
复印期号:2009 年 10 期

关 键 词:

字号:

      2009年4月爆发的“甲型H1N1流感”,是继2003年“非典”之后全球又一次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与2003年对“非典”事件的报道相比,我国媒体在此次疫情中的表现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相应的,公众在此次疫情面前也表现得相较于“非典”疫情时更加理性和镇定,社会秩序也更加稳定,这不仅得益于相关部门较早地启动应急预案及进行信息公开,也归功于媒体成功的舆论引导和自觉的责任担当。

      2009年4月,墨西哥、美国等北美国家率先爆发甲型H1N1流感,之后便迅速扩散至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并引起社会公众和媒体的广泛关注。我国各大媒体均对此次疫情进行了及时、快速的跟踪报道,并设置专题、专栏或专版,对我国及全球疫情进展、疫区现状、应对措施、科学预防等予以全面呈现。很多媒体还刊发相关评论,对公众的认知进行引导,及时的信息公开及有效的舆论引导使媒体这一社会舆情“安全阀”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本文以新浪网4月27日至5月16日刊发(全是转载)的国内相关媒体对此次“甲型H1N1流感”疫情的相关评论为例,探讨媒体对该事件报道中评论议题的设置及所达到的效果,并总结出我国媒体在此次公共危机事件中的表现得失。

      一、评论议题的设置

      承担社会责任是新闻媒体义不容辞的使命。新闻评论作为媒体的灵魂,其具有深化信息、提供观点、舆论引导等强大功能,特别是在一些突发性公共危机事件中,媒体评论话题的选择、观点的呈现将直接影响公众对于危机的认知及公众情绪的走向,并影响危机事件的解决。由此,媒体在突发性公共危机事件中评论议题的设置就成为检验其社会责任的一种体现。从4月24日开始,新浪网“甲型H1N1流感”专题开始对这次流感疫情进行即时报道,内容设置包括最新疫情播报、中国疫情、全球疫情、疫情指南、应对措施、专家解读、媒体评论、视频报道等十多个版块。从4月27日至5月16日共20天时间内,新浪网共刊发包括《人民日报》《新京报》《南方日报》《南方都市报》、新华社等国内外40余家媒体发表的各类评论136篇(重复不计),从总体上看,其评论话题可概括为11个方面(如表1):

      

      由表中可见,国内媒体在评论议题的设置上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对疫情相关信息的评论报道基本上囊括了知识介绍、原因、应对措施、影响、监督等事件的方方面面,体现出媒体观点呈现的全面性和系统性。第二,议题设置的重点主要集中在“如何阻击”及“需全社会共同努力应对”上,二者占评论总数的35.3%,同时对于“防疫薄弱环节的警醒”及“不当作为的提示”数量达到26篇,占总量的19.1%。由此可见,媒体评论议题的设置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引导性,发挥了导向和监督的作用。第三,随着疫情的不断蔓延及事态的演变,媒体评论话题选择的重心也在转变。疫情从初发到集中爆发再到持续蔓延的发展过程,评论的重点话题也由对甲型H1N1流感相关知识的介绍及爆发原因的探讨,过渡到“如何阻击”和呼吁“社会共同努力应对”再转向“持续攻坚”上,焦点议题的转换符合公众的信息需求及心理。

      在评论内容上,由评论标题的关键词可以看出,各媒体在评论话语的表达上也体现出一致的特色(如表2):

      由表中媒体评论标题关键词的运用可以看出,评论话语的表达体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其一,媒体的评论表现出较强的理性。无论是应对措施或对不当作为的监督性评论,其话语都表现出评论作者冷静、理智的思想,不是无序的和盲从的。如新华时评《科学、理性的对待流感疫情》《应对甲型流感可怕的是推卸责任》等,对于此次危机深入理性的剖析,有效的避免了公众臆想猜测容易造成的恐慌和动荡,发挥了稳定人心的积极作用。

      其二,评论观点极具建设性。对此次疫情的报道评论中,媒体发挥了“把关人”和“意见领袖”的重要作用,通过对评论话题及观点的筛选,影响着公众的思维方式和对疫情的判断,从而使其认知和行为模式朝着有利于解决问题的方向发展。诸多评论如《应战新型流感做好六方面准备》《人类预防甲型流感靠四大防线》等,为公众对流感疫情认知、预防措施等提供了建设性意见。而“信息透明”、“公众责任”等呼吁,使政府、公众更加明确了自身的责任,有利于增强其主人翁意识。部分监督性评论也不再是一味的盲目指责及不切实际的危言耸听,而是总结不足的同时,积极寻找应对和改进的方法。

      其三,诸多评论都显示出战胜疫情的信心。虽然此次疫情传染性高、危害性大,而且还在进一步蔓延,控制难度很大,但大多数评论都显示出乐观精神,如《抗非典让中国应对甲型流感底气十足》《防控新型流感有力彰显中国应急实力》等文章,都传达出我国政府战胜流感疫情的坚定决心和信心,增强了公众战胜危机的希望。

      第四,舆论导向的一致性和连贯性。从总体上看,40余家媒体的评论话语都表现出高度的统一,而且评论基调保持了前后的一致性,充分体现出鲜明的导向性,这就有利于充分调动公众注意力,控制、减轻和消除事件引起的严重社会危害,减少负面效应的扩大与传播,促进危机的化解。

      二、公共危机传播中的媒体责任

      从传媒功能的角度考察,甲型H1N1流感报道的透明度达到了较高水平,与2003年“非典”疫情先期报道形成鲜明对比。此次流感疫情发生后,一方面媒体及时、准确、客观、公开的信息传递有效地保障了公众的知情权;另一方面通过针对性的信息呈现和观点引导承担起了危机预警、危机信息解释的作用,起到了社会舆情“减压阀”的功能。这不仅没有引发社会恐慌,而且激发起公众的社会责任感,为有效地控制疫情发挥了重要作用。从总体上看,自觉的责任担当是我国媒体此次疫情报道成功的关键。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