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社区到社会网络——一种互联网研究视野与方法的拓展 彭兰(中国人民大学)/《国际新闻界》,2009.5.87~92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传统的BBS等虚拟社区的影响有所减弱,而由SNS、即时通信、博客等应用构建的新兴社区的影响正在上升,这些新的应用也促进了人们的社会网络的形成与拓展。借鉴社会学的社会网络理论来研究这些新的应用及其影响,是十分必要的。人们从传统虚拟社区向以自我为中心的社会网络的迁移,体现了网络使用者从社会归属需求向社会资本需求的升级,而印象管理、自我表达、情绪调节、社会交往、社会分享、社会参与等其他层面需求则与社会资本需求相辅相成。互联网上的社会网络对于个体的影响,目前主要在两个方面表现出来:一方面是一对一的互动对个体的态度、行为的影响(这些影响可以从社会心理学的一些传统理论中得到解释),而这种一对一的影响还可能通过社会网络来传递,从而形成一种社会性影响;另一方面,是社会网络的结构对个体所施加的影响,例如,社会网络中的权力关系的影响、社会网络中的“派系”的影响等。 从社会网络的角度来研究互联网的新应用与新影响,目前一个重要的挑战是社会网络规模的巨大所带来的工作量和复杂程度的大大上升,特别是在将关系图描绘出来方面。除了需要传统的社会网络的分析技术外,还需要一些新的技术支持。现在的互联网技术,也正在力图更快捷地揭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链条,微软推出的“人立方关系搜索”就是其中的一种。 新闻传播教育的若干基本问题 杜骏飞(南京大学)/《新闻大学》,2009.春 .24~30,18 当下有关新闻传播学教育的讨论,其基本问题有三:其一,新闻教育与传播教育的理念冲突,其中尤以关于传统的新闻学教育的出路的歧见为甚。作者的观点是反对“取代论”,也不完全赞同“融合论”,而主张“区隔—扩展论”。就新闻学教育而言,应该在新闻系中对编辑记者专业强调狭义新闻学,着意保护传统新闻学教育的纯正血统,而与此同时,大量扩增传播学意义上的新的专业方向,并施行广义的新闻学教育——亦即与各类相关的应用传播学教育。至于传播学的教育变革本身,开放化趋势无疑仍然是正确的选择。其二,新闻传播学的学术本位与教育本位的纠葛。归结起来,是由于我们对于这个学科的发展缺乏必要的循序渐进环节所致:急功近利的思想导致一方面学术的繁荣掺杂了大量的水分,另一方面业务教学缺少必要的合格教师。从中国的新闻教育发展战略上说,过度饱和的竞争,以及市场秩序的紊乱,导致了教育本位的失却。无法应对社会的需求与挑战,当代的新闻传播学教育也就丧失了其存在的合理性,新闻传播学作为应用型学科,其高等教育管理与评估的导向必须回归教育本位。其三,新闻传播学的模式问题。在当前制度缺陷、资源匮乏的条件下,在新闻传播学教育领域大力推行通识教育、实践化教学、研究性教学具有十分的必要性和战略意义,新闻教育要开始重视研究性教育并鼓励学生及早开展研究性学习。而且,就目前新闻传播学资源、教育管理的缺陷来看,研究性教学的实施是一种重要的弥补。简言之,如果不能从宏观制度及资源配置上改天换地,那么从微观上改进教学方法和培养模式就是一种次优的选择。 Webx.0时代的传媒运营新法则 喻国明(中国人民大学)/《编辑之友》,2009.6.6~8 从Web1.0到Web4.0,是由于网络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使传媒生态和游戏规则不断改变的过程。传统媒体在新媒体的发展过程中,如果错过了转型的最佳时机,等到新媒体羽翼丰满,就会成为“鸡肋”,其要价能力将极度衰退。但是,处于Webx.0时代的传媒业并非没有机会。关键在于,我们要善于发现Webx.0时代中社会传播领域新的需求空间。应该说,环境监视与议程设置是传统意义上媒体的基本角色与职业责任。在Webx.0时代的社会,由于全民表达时代的到来,媒体的角色与责任必然发生深刻的转型。一是从立足于信息的发布权到立足于信息的解释权,补充人们不对称的社会认知中的关键论据性信息,便成为媒体的一种责任和价值;给人们一种观察社会的框架、把握事务的逻辑、判别是非的标准,便是新闻传播中价值营造的“第二做点”,是“公民新闻”运动背景下媒体的社会角色扮演的关键性所在。二是从意见的表达者到意见的平衡者。三是从“社会守望”者到“社会对话”的组织者:传播领域的“游戏规则”的改变。换言之,媒介要成为聚合各种社会资源的平台,更加开放的媒介运作的模式,其实质就是实现一种传播权利的让渡。这种权利的让渡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选择权分享、参与权和媒介接近权。这三个方面的权利让渡已经各有其成功的案例。任何一个有实质意义的创新性的权利让渡都会带来很好的市场效应和社会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