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社会网理论的博客影响力测量

作 者:

作者简介:
陈先红,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潘飞,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

原文出处: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内容提要:

本研究采用社会网分析法,揭示了博客传播的一些内在规律:博客传播是一种典型的关系传播;博客影响力与其在关系网络中的位置有关,在同一个博客群体内,“洞博客”和“桥博客”扮演着意见领袖、把关人的角色,而“长尾博客”则扮演追随者的角色。同时,本文为博客影响力提供了“关系密度”、“关系中心性”、“小团体”等测评指标。


期刊代号:G6
分类名称:新闻与传播
复印期号:2009 年 06 期

字号:

      一、研究问题的提出

      目前,关于博客的“媒体属性”认知,似乎已经被广泛认可,博客既是一个私人化的自媒体,也是一个公共性的自媒体。从新闻传播角度看,美国网络新闻学创始人丹·吉尔默认为,博客代表着“新闻媒体3.0”;从社会传播的角度看,博客是一个社会化的草根媒体,在克里斯·安德森的著作《长尾理论》中,博客作为一种对抗大热门的草根媒体,成为利基文化的杰出代表,它就像传统媒体长长的尾巴一样,不断地向传统媒体发起挑战。“博客正被越来越多的作者用来传播个人观点,博客作为媒体的属性越来越明显”。

      研究表明,衡量博客影响力和媒体价值的现行标准,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博客新闻评论和报道突发事件的社会影响力和博客页面的信息浏览量。研究者们从博客对传统媒介的冲击,对社会舆论的影响,对人际关系的改变等方面进行了广泛探讨,但是,这些研究多数是基于内容视角,虽然也关注博客的阅读点击量、评论、留言和链接等要素,但是,对博客媒体的独特属性——互动性和关系性,缺乏定量的分析和考察。

      本研究认为,博客影响力来自于博客链接关系的聚合力。博客的链接状态就是一种关系状态,其链接的存在和消亡、强度、稳定性或者方向(链出或链入),对应着关系的存在与不存在、关系的强度、关系的稳定性和关系的方向。博客传播就是一种关系传播,博客之间通过链接、收藏、评论、聚合、搜索等关联手段产生错综复杂的关系,进而形成一个虚拟的网络圈子或者说社区,这种圈子或社区所具有的组织力量,即赋予博客以影响力,从而决定其媒体价值。博客的影响力来自于博客之间关系网络的价值,如果一个博客不参与其他博客的互动评论,不与任何博客发生链接,就成了一座信息孤岛、关系中的孤立点,这样的博客就不具有影响力,即使处于同一个关系网络中的博客,也并不都具有相同的影响力和媒体价值,比如博客意见领袖往往具有更多的点击率和链接数,显然他们的影响力和广告价值要比一般博客高得多。因此,本文提出,博客影响力来自于博客所处的关系网络的价值,其中,网络密度、关系中心性和小团体是测量博客影响力和媒体价值的三个重要指标。

      二、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1.博客传播的关系特征

      博客传播是一种以电子对话为基础的全新的传播方式,博客传播双方是一种平等的对话关系,其关系属性会随着博客互动的关系网络的不同,而分别具有人内关系、人际关系、群体关系以及社会关系的属性。这四种属性在时间上、空间上都是共存的,换句话说,正在进行中的博客传播可以是两个博客之间的人际传播,也可以是博客圈内的群体传播,更可以是影响面更大的大众传播;另外,这四种属性同样也存在继起性,一个话题可以通过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大众传播的过程不断放大。

      首先,在关系的建立阶段,“博客过滤(blog filtering)”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博客作者做出的首次报道,称为“草根报道”,草根报道往往是良莠不齐的,很多报道并不具备传播出去的价值,“博客过滤”是博客传播中自发的筛选机制,通过其他博客作者的引用、评论、社会性收录等方式与报道者进行直接或间接的交流和互动,建立起博客传播参与者之间的一种人际关系,博客过滤才算完成,博客传播才算开始。也有博客作者仅仅将博客网站当作日记本,并不开放给其他人看,虽然在博客上发表了文章,并没有和他人建立关系,传播的进程仅仅停留在“人内传播”阶段,因而并不能算做博客传播。博客过滤机制使得博客作者之间成为一种平等的传播参与者关系,具有哈贝马斯所说的“主体间性”。在这种情况下,传播不再以信息的内容为导向,转而以传受者之间的关系为导向,有什么样的关系就决定了剪裁出什么样的信息,博客过滤就是这样一个选择与剪裁的过程。

      在关系的维持阶段,博客作者常常通过“边界管理”来维持关系,获得更多的关注。桑德拉·佩特罗尼奥(Sandra Petronio)提出,关系中的各方不停地进行边界管理的工作,他们主要是管理公共领域和私人空间之间的边界。在这里,边界指的是在思想和感情上愿意与对方分享和不愿意分享的界限,或者说是私密性和非私密性事务之间的界限。保持一个封闭的边界可以带来更大的自主权和安全感,而开放的边界会导致更为亲密的关系和更多的共享信息。通过对边界的管理,从而建立起更加宽泛的关系网络,在传播效果上就会拥有更大的影响力。

      在关系的网络化阶段,博客作者之间的人际关系,通过SNS/RSS/TAG等形式分别从个人自组织、内容自组织、搜索自组织等渠道交结成了一张巨大的关系网,即博客生态圈(blogosphere)。博客的价值就在于博客之间关系网络的价值,也就是博客生态圈的价值。

      在关系的延展扩散阶段,博客生态圈将许多来自于互联网空间以及社会方方面面的个人出版系统集合转化成一个协同发布系统。据此,媒介资源将在博客传播和传统媒体间重新调配,通过传统媒体的转载,使博客影响力大增。总之,博客传播的过程,就是建立关系、维持关系、聚合关系以及扩散关系的过程。

      2.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社会网理论(Social Network Theory)视社会结构为一张人际社会网结构,其中“节点”(node)代表一个人或者一群人组成的小团体,“线段”(line)代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其研究的重点就是在一个网络之中的个人如何透过关系,在动态的互动过程中相互影响,不但影响了个体的行动,也会改变相互的关系,从而影响整体结构。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社会网理论在美国社会学和管理学界成为显学,社会学家们不仅发展出一套有效的数学分析方法来测量网络结构,而且发展出一系列中层理论对许多具体可测量的变量提出了有效的解释,比如怀特(White,1970)的“机会链”理论(Opportunity chains)、传播理论大师罗杰斯(Rogers,1995)的二级传播理论、斯坦福大学社会学教授格兰诺维特(Mark Granovetter)的“弱连带优势理论”(The strength of weak ties,1973)和“嵌入理论”(Embeddedness,1985)、博特(R.Burt)的“结构洞”理论(Structural Holes,1985),以及管理学者魁克哈特(David Krackhardt)的“强连带优势理论”(The strength of strong ties,1992)、林南的“社会资本”理论(Social capital,2001)等等。这些理论很好地解释了社会关系、关系内涵、关系强度、社会网结构、个人结构位置等等因素对信任、情感支持、资源获得、信息传播、人际影响等诸多中介变量的影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