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0年,中国广播的变化全面而深刻。30年间,中国广播从大喇叭响遍全国、占据辉煌之巅,到被电视等媒体挤压、陷入低谷,再到艰难爬坡、重整河山,广播的生命轨迹映照着社会的媒介取向,也体现了广播人不断革新观念、勇于突破的努力。30年来,中国广播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适应时代变化、符合世界广播发展规律之路。 探索媒介规律发挥独特优长 改革开放之初,1980年召开的第十次全国广播工作会议重提坚持“自己走路”方针,1983年第十一次全国广播工作会议强调“扬独家之优势,汇天下之精华”。中国广播摈弃“文革”中“无产阶级专政工具”的错误定位和“读报台”“抄报台”的模糊属性,开始尊重新闻规律、尊重广播规律的大胆实践。 1.广播语态发生革命性改变。文革时期广播内容风格单调、套话空话连篇。随着改革开放,广播界也迈开改革开放的步伐,最明显的一个变化是广播的调门降了下来。个体身份、个性鲜明的主持人节目开始出现,亲切自然、平易交流的话语风格开始盛行,广播脱下居高临下教化的外衣显露出本该具有的朴素真诚的模样。广播传递信息、解读社会、沟通情感、娱乐的功能显露出来;广播的贴近性、服务性、伴随性凸现出来;中国广播的语态革命是广播人重新认识广播的特质、重新确定广播的角色定位、革新传播理念之后的集中表达。 2.传播手段从单一到多元,广播节目形态愈加丰富且趋向类型化、专业化。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对广播理解的深入和对广播特性的把握,广播节目形态呈现出多元化特征,传统节目类型划分不断遭遇新兴节目样态冲击。以新闻节目为例:从前是以播音员播报为主,后来逐渐出现了录音新闻、现场直播、记者口头播报、主持人与嘉宾互动、多点连线直播、新闻谈话、深度调查等,最有广播特色的“音响”在节目中充分运用,多种声音元素充盈广播。促进节目样态翻新的是广播人理念的更新:不仅要在第一时间、第一现场告诉听众“是什么”,还要告诉听众“为什么”,要用真实声音让听众身临其境、感同身受。节目形态的丰富加速了节目类型的区分、深化了节目专业程度。各类型节目逐渐形成各自的结构方式和叙述习惯。大量专家的引入和编辑主持人专业水准的提升,使广播解读世界、解读社会的能力增强,专业化程度大为提高。 3.从一家综合台到多个频率,广播频率专业化改革与国际接轨,遍及全国。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利用已有的频率资源开办音乐台、交通台在各地电台中蔚然成风,一改多年来某一级广播媒体以综合性电台形象面世唱独角戏的冷清,各具特色的专业化频率开始争奇斗艳,一个区域的上空交织着十几个频率的电波,广播界内的竞争由此趋于激烈。2002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开始“频率专业化,管理频率化”改革,到目前,已成功推出了中国之声、经济之声、音乐之声、都市之声、中华之声、神州之声、华夏之声、民族之声、文艺之声、奥运之声等10个频率。频率专业化的实质追求是节目布局的合理和定位的精准,顺应的是广播“窄播化”的大势。在发达国家,广播频率专业化已运作多年,且越分越细,适应各类人群的各种需求。频率专业化改革是参考国外先进经验的产物,更是在中国文化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从广播长远发展考虑的战略选择。 “受众本位”理念逐渐明晰广泛参与构建新的话语环境 改革开放后,广播人的听众意识被重新唤醒,服务听众的理念得以明确树立,出现许多与听众相关的广播新名词:“收听率”“满意度”“目标听众”“收听倾向”等等,一些电台成立了听众服务中心、搭建了听众呼叫平台。在节目设置上,听众需要什么、听众喜欢什么、如何把节目做得好听成为广播人关注的重点。先是出现了专门的生活服务类节目,而后根据受众多元的收听需求,开设以人群、地域、内容为区隔的各类节目,诠释广播全方位服务社会生活的大概念。广播频率的专业化现状和越发专业的频率设置趋向将广播细致服务听众的理念近乎推向极致。 广播“受众本位”的另一个直观体现是广播节目吸纳听众的广泛参与。随着技术进步,听众参与方式亦不断进步,其发展脉络为:听众来信、听众电话、听众短信、听众网上同步留言。在现阶段广播直播中,听众电话参与、短信参与和网上参与成为各家电台最普遍、最常用的沟通方式和呈现方式。通过以上诸多方式,听众反映情况、传递信息、评点新闻、彼此沟通。广播搭建了一个社会各种声音汇聚的大平台。这个平台彻底颠覆了从前广播一对众的传播模式,体现出一对一、众对一、众对众的传播关系。听众主动、建设性地参与节目构建了广播新的话语空间。在这个话语空间里,传者与受者地位平等、彼此尊重、观点互为印证,甚至听众成为某些重要信息的唯一来源,在某种程度上其身份由受者转变为传者。听众参与,改变了广播节目的信息来源构成,改变了广播节目的运作流程、改变了广播节目的呈现方式,让广播的触角可以达到无限。公民新闻成为广播报道方式中的新品种,而普罗大众的情感与思想在广播中的顺畅表达,让广播与社会的关系不仅是反映和贴近,更是深度融合。广播不仅聚合各方声音,更聚起难得的人气。 为听众服务,让听众满意,是广播众多改革的核心。听众是广播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然而令人遗憾的是,个别电台片面追求收听率,忽视了电台引导舆论、弘扬正气的职责,在广播中制造一些不和谐音,节目庸俗、低俗、媚俗,多次被国家广电总局叫停。其中深刻的教训值得警醒和反思。 突发事件中广播的本质回归与突破性拓展 2006年,国务院颁布《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规定:“突发公共事件的信息发布应当及时、准确、客观、全面。”国家政策的允许、广播人的社会担当和对广播特性的充分挖掘让广播得以在重大突发事件中以独特优势大显身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