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5685(2008)10-0033-04 今年9月我国奶粉受污事件曝光后,外国主要媒体如何呈现这一事件?本文选择美国《纽约时报》和英国《泰晤士报》作为媒体样本,对其9月份的相关报道进行了研究。研究从报道的主题、次级议题和典型信息分布结构着手分析报纸对事件的呈现。主题首先进行分类,然后将每一篇报道进行归类,并统计每一类别的数量以及占报道总数的百分比;次级议题则考察其在报道中的出现频率,以每篇为单位,一篇报道中只要涉及某议题,无论几处,都统计为1次,同时也统计出现某议题的报道数量占报道总数的百分比;典型信息分布结构则以梵·迪克的新闻图式结构对两家报纸的典型篇章进个案分析。研究还对两家报纸报道的异同进行了比较。 报道数量与主题分布 1.《纽约时报》关注度大于《泰晤士报》 《纽约时报》和《泰晤士报》都关注“奶粉事件”,并且在事发后一直持续关注动态,《纽约时报》的关注力度大干《泰晤士报》,相关报道分别为19篇和10篇。《纽约时报》的这种更明显的关注度是美国媒体2007年对“中国制造”问题关注的延续。2007年以《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华盛顿邮报》等为代表的美国媒体曾针对宠物食品中毒、美泰玩具召回、“中策轮胎风波”等事件做出报道,此次奶粉事件自然引发其予以关注,延续关于“中国制造”的话题。
2.都关注危害的影响面和中国政府措施 《纽约时报》和《泰晤士报》首先都关注危害的严重程度和波及范围。其中包括对受害人数的跟踪,奶制品受污染的范围,以及国际影响和防范措施。这些话题累加后在《纽约时报》报道中接近50%,在《泰晤士报》中则达到70%的比例。两家报纸都很关注问题的解决者——中国政府的措施和表现。《纽约时报》对政府开始进行调查,包括逮捕涉案人员、政府官员辞职在内的惩处措施以及平息恐慌的措施都有连续聚焦,占报道总量的26%。《泰晤士报》对政府进行关注的报道则达到30%的比例。除了报道政府的惩处措施以外,《泰晤士报》还格外聚焦了政府官员的所谓“特殊化”饮食,以示问题严重性。 3.《纽约时报》较《泰晤士报》,更在纵深上做文章 与《纽约时报》的更多关注相呼应的是,《纽约时报》就奶粉问题明显比《泰晤士报》更多挖掘细节,以全面展示问题的严重程度,同时《纽约时报》也更倾向于在纵深上做文章,甚至将问题政治化。 就细节而言,《纽约时报》近距离放大了中国家长的担忧和愤怒(9月18日的《担忧的中国父母等待对奶粉问题的回应》),如描写焦急地在医院等候了一天的父母,以及他们的愤怒等,通过引人同情的细节表现问题的严重性。《纽约时报》还聚焦动物受到伤害的问题(9月26日《中国污染奶粉导致动物园里的动物生病》),从这个人情味的细节进一步引起喜爱动物的西方读者对问题的重视。 就纵深而言,随着报道的一天天展开,《纽约时报》已不满足于对事件信息的报道,评论的文章开始出现。9月30日的评论《“泔水奶”一去不复返》将中国与美国19世纪的奶制品安全问题相比较,剖析追逐资本、市场监管失灵的深刻问题。该报分析事件背后的中国政治体系,9月26日的报道《尿管早有警告,中国监管者无力阻止污染奶粉》,开头导语就直指中国政治体系,“独裁”、“体制虚弱”等字眼高调出现,报道的意识形态色彩浓重。 相比而言,《泰晤士报》没有明显聚焦人情味细节,以及政治化深度分析的主题,这与其相对较低的关注度是对应的。
媒体关注和呈现的议题除了由报道主题所体现的核心议题外,还会在报道的行文当中嵌入多个次级议题,以进一步展现事件的不同维度。具体来看,两家报纸次级议题的分布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1.共同关注“瞒报实情”的议题 这一议题在两家报纸的报道中反复出现,在《泰晤士报》中出现频率高达90%,只有一篇报道未出现此议题。《纽约时报》也有42%的报道涉及该议题。瞒报实情导致信息公开受阻的议题通常穿插在不同主题报道的背景信息中,往往是在追溯“三鹿”知情不报、地方政府接参股外企报告后的压制信息、媒体控制信息以及新西兰政府介入导致信息公开这条发展线索的过程中,开展这一议题。 2.《纽约时报》更关注中国制造业的长期问题和中国政府监管问题 《纽约时报》延续了较长时间以来对“中国制造”问题的热衷,在多篇报道中反复穿插以往“中国制造”问题的背景信息,设置出的议题就是——“污染奶粉”不是孤立事件,而是长期存在的“中国制造”问题的一部分。过去美国媒体热炒过的玩具事件、宠物食品事件等被频频提及。出现这一议题的报道占68%,是《纽约时报》出现频率最高的次级议题。这一议题在《泰晤士报》上,只有20%的报道有所涉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