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早期电台的“民营热”

作 者:
韩晗 

作者简介:
韩晗,中国传媒大学影视艺术学院。(北京 100001)

原文出处: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

内容提要:

中国早期广播电台的民营,既是大众媒介走向“现代性”的尝试,也是中国都市文化融入“世界性”的缩影。在传媒产业化、资本化的今天,对中国早期电台的民营化进行研究与反思,有着较为重要的价值与意义。


期刊代号:G6
分类名称:新闻与传播
复印期号:2009 年 01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中图分类号:J61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33X(2008)05-0053-04

      一、电台“民营热”的背景

      广播史学界公认,国内第一家无线广播电台是1923年1月23日在上海开播的“大陆报”——中国无线电公司广播电台。在此之后,中国的“民营电台在各地涌现”,及至1937年6月统计,国民党官营电台23座,“在数量上不及民营电台的半数”[1]43。这个现象所凸显的问题是非常迥异的:究竟是何种原因,导致民营电台在当时的中国能够获得如此迅猛的发展?

      首先,电台“民营化”的勃兴依赖于中国社会首次“都市化”与“现代化”的浪潮。在上个世纪初,西方的教育制度、生活方式陆续以租界与大众媒体的形式进入到中国,并在早期启蒙知识分子群体中获得了非常大的迎合力。“当下新生活之时务,应以披阅西洋书、西洋片与洋餐为流行之事焉”[2]162,尤其在上海、广州与武汉等地,一方面得益于开埠较早,得现代风气之先。早在民营电台浪潮之前,教会电台、租界出版物就已经深入人心,兼之地方经济高度发达,有钱有闲与受教育人群比例较大,对于西方新闻民主渴求也较强。另一方面得益于当时知识分子尤其是留学生的数量为当时历史之最,西方文明与西方的出版规制影响到了当时的民众,遂形成了我国早期的市民阶层,在市民对于都市信息的渴求中,民营电台应运而生。

      当然,民营电台的勃兴还有其自身的历史原因。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正值北伐战争如火如荼,马克思主义学说流行社会,兼之“五四”新文化启蒙思想深入人心。一方面知识分子阶层勃兴、市民阶层兴起,一方面由于战争宣传需要,知识分子救国图存的爱国情结也导致了当时民营电台的兴盛。据统计,截止1926年国内有八家电台曾在不同的时段中播出了“战况”、“前线战报”与一些驱逐军阀的爱国广播剧、抒情诗。从这个层面看,纷乱的时局与民族主义的兴起亦是民营电台迅速出现并发展壮大的重要历史原因。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战争与统治需要,早期国民政府对于新闻舆论方面采取的政策是较为开明的,这也为民营电台的发展奠定了必备的政策基础。早期国民政府成立官办电台,也是为了进行驱逐军阀的宣传,且由于连年战争,财力人力不足,国民政府也急需利用爱国民意与民间资本,为自己的战争起到宣传鼓动的作用。国民政府于是便对外宣称,只要“无非主义之宣传,政令之传布,以及新闻报道,学识灌输,兼以音乐戏剧等娱乐点缀其间”的电台,都可以面市经营。一时间,民营电台如雨后春笋一般在上海、广州与武汉等地迅速发展起来,适逢“1·28”淞沪战争爆发,这些电台又起到了为国民政府帮腔助阵的作用,国民政府对之又是肯定地褒奖:“一方面揭露敌寇阴谋,一方面安定民心,这对于鼓舞士气,唤醒民众,尽力甚多”[3]1135-1136。在这样的政策条件下,民营电台的发展无疑是得天独厚的。

      最后,文化商品化也是民营电台出版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民营电台的发源地上海,实际上也是中国早期大众传媒的滥觞。由于租界文化的普及与市民阶层的兴起,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大量的现代性大众媒体在上海出现并发展壮大,并云集在闸北公兴路、四马路与霞飞路一带。其中包括名噪一时的《申报》、商务印书馆西书部、青春出版社、龙门书局、大华杂志公司、内山书店、明星电影公司、联艺电影公司等等,相当著名。而1926年1月23日在新新百货公司开办的“玻璃电台”则又是中国早期民营电台的重要代表。[4]12

      显然,早期民营电台发展迅速的原因还有科学技术的进步、电影播放设备的发明等等,如上所述则是从文化生产与媒介规制这一点出发谈到的中国早期民营电台出现并迅速勃兴的重要原因。但是这些原因也导致了民营电台的衰落与消亡,从这些优势背后,我们又该如何去客观地分析电台“民营热”所带来的问题与症候?

      二、民营电台衰落的原因

      民营电台的崛起速度是令人惊讶的,但是在崛起后不久,民营电台也只落得个草草收场的下场。盛极而衰虽是历史的必然,但是从媒介经营的角度来看,中国早期民营电台的衰落,既有外界的原因,也有其自身的内在桎梏。

      首先,从当时的局势来看,民营电台不可能很好的发展下去。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中国卷入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并成为损失最为惨重的同盟国之一。一时间,国内的出版社、报社与电台均遭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失与毁坏。相比之下,传播效能最好的电台与出版社成为了受害最为严重的两大传媒产业。其中,上海大东书局、世界书局屡次遭到飞机轰炸,人员死伤惨重。1938年10月武汉沦陷后,日军进入武汉的第二天就抢夺了当地的广播电台,将数名顽强不肯投敌的电台职员残忍杀害,并在黎黄陂路41号成立了伪电台监管机构“放送局”。在这样严酷的局面下,民营电台是没有办法很好发展并生存下去的。

      其次,作为电台自身也存在着时代的局限性。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初,科技高速发展,彩色印刷机、电影放映机纷纷继电台之后出现,由于电台自身缺乏必要的设备更新,短短几年的时间竟然由先进的媒介变成了濒临淘汰的媒介。“有了那西洋电影,谁还听那劳什子”、“这满街的画报,谁也比那只有声音的玩意儿快活的多”[5]43,市民阶层作为最大的受众,自然会选择更为新潮、便捷的传媒方式。在这样的环境下,电影公司、画报公司以最快的速度发展着。在市场化的导向下,消费者决定生产,生产决定资本的流向,这样的现状无疑会导致民营资本的投资方向发生质的偏转。仅仅在1941年一年,“孤岛”上海十多家民营电台转型做电影制片,从这个角度看,太过于商业化的民营广播被短暂的市场利益所戕害,也是构成其衰落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