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4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633X(2009)07-0033-04 21世纪,人们已经深刻地认识到创造性人才及其培养的重要性。而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和造就,要靠创造性教育,即在创造性学校管理和学校环境中,由创造性教师通过创造性教学方法去培养创造性学生[1]。即创造性教师是创造性教育的关键和主体,是培养创造性人才这一任务的具体承担者[2]。没有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就没有高素质的教育[3]。而要培养大批创造性教师,必须构建一个“三足鼎立”的课程模式[4]。本文从创造性教师及其培养目标的基本内涵出发就这一课程模式及其构建问题作进一步的阐释和论述。 一、创造性教师及其培养目标 尽管人们都在使用创造性教师(或创造型教师)这一概念,但对创造性教师的含义却见仁见智。国内外一些学者曾给创造性教师(或创造型教师)下过不同的定义,但笔者认为,创造性教师与创造型教师应当有所区别,但主要内涵是相同的,他们的根本任务都是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创造性人才。在此笔者更倾向于使用“创造性教师”一词。从创造性教师的根本任务来看,明白创造性人才的基本特征,更有利于我们对创造性教师的理解。 综合众多学者的观点,结合自己的体会和研究,笔者以为,创造性人才就是具有较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明显的创造性人格特征的人才。而创造性人才的基本特征则主要表现在具有较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明显的创造性人格特征等几个方面,具体来说就是:(1)具有不断探索创新的兴趣和欲望,勤于思考,求新求异,即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2)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勇于突破传统思维的限制,善于发现问题,善于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方法、新思路,善于提出新观点、新理论,即具有较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3)具有有利于创新的知识结构、扎实的理论基础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有较强的获取知识的能力、信息采集处理的能力、科学研究的能力、实际操作的能力,即有创新所需的各种知识与技能;(4)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意志坚强,性格刚毅,坚持真理,勇于批判,不怕挫折,能够承受因从事各种创新活动所带来的各种压力,即有健全的人格和较强的独立性。 基于创造性人才的基本特征,又因教师所从事的是创造性的工作,因此,教师富有创新精神,才能培养出创造性人才[3],我们不妨可以得出以下几点推论:其一,创造性教师也应该是创造性人才,应该具备创造性人才的这些基本特征;其二,创造性教师也应该有能力开展创新教育以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这些特征的创造性人才。这就是说,创造性教师除了具有较强的创造性之外,还应该具有一种能力,即能够开发教育对象的创造潜能并把他们培养成为创造性人才的教育能力,笔者称之为创造教育能力[5]。创造教育能力与创造能力、教育能力有本质的区别,它不是创造能力和教育能力简单的叠加,而是内化了创造学、创造心理学和创造教育这三门学科的理论知识而形成的一种教育能力,它具有丰富的内涵。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创造性教师就是具有创造教育能力的创造性人才。其培养目标应当是培养具有较强创造教育能力的创造性人才。这个培养目标的实现有赖于“三足鼎立”课程模式[4]。 二、培养创造性教师的“三足鼎立”课程模式 1.课程模式 课程模式就是典型的、以简约的方式表达的课程范式,这种课程范式具有特定的课程结构和特定的课程功能,与某类特定的教育条件相适应。课程模式既是一种结构模式,也是一种功能模式,它一方面要规定课程的内部构成并设定其相互关系,同时这种结构的建立又是以特定的功能假设为指向的[6]。 2.三足 “三足鼎立”课程模式是一种课程模式,其中的“三足”是指创造学、创造心理学和创造教育学这三门学科。 其一是创造学。创造学是研究人类在科学、技术、管理、艺术和其他所有领域中的创造活动并探索其创造的过程特点、规律和方法的一门科学。此处的“创造”涵盖了发明、创新和创造性发现等内容[7]。创造学的宗旨在于通过对人们创造活动和创造方法的研究,揭示人类创造的一般规律,以有效促进人们的各种创造,促进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通过对创造学的学习和研究,将会使人们原来误以为十分神秘的似乎只有科学家、发明家或艺术家才独有的创造能力最终成为每一个普通人也能够被开发出来和运用的一种能力,从而能激发普通人自己的创造精神,发挥自己的创造能力,使其尽快地步入创造领域并不断提高其创造活动的质量和创新价值。这正是创造学的效能所在,并已经得到了大量的事实证明,师范生及其在职教师也在其效能范围之内。这种效能是创造学自身的理论所固有的。 其二是创造心理学。创造心理学是创造学与心理学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一门交叉学科,它主要研究有关创造活动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创造心理学的研究旨在揭示人类创造活动得以产生的内在心理规律和本质,为充分发掘个人和社会的创造潜力、为培养大批创造性人才提供理论依据和切实可行的策略与方法,也为创造性人才的研究与培养提供科学的测量工具。目前,虽然创造心理学还很不完善、很不成熟,但人们已经取得的创造心理学方面的一系列研究成果已愈来愈展露出其独有的效能和魅力。 其三是创造教育学。目前创造教育学还很不完善、很不成熟,存在着创新教育与创造教育之争,无论是创造教育还是创新教育,迄今为止,笔者未见有一权威公认的定义。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即通过教育来开发人类的创造潜能,培养大批创造性人才。因此,笔者认为,无论是创造教育还是创新教育,必将统一于教育科学之分支学科并将日趋成熟。笔者将这一分支学科称之为创造教育学。创造教育学就是研究如何将创造学、创造心理学及其他教育科学的理论与方法运用于教育实践,以开发教育对象创造潜能这一教育问题,揭示大批培养创造性人才的教育规律的科学。创造教育学是创造学与教育学相互交叉结合的产物,具有交叉学科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