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教师教育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历程、成就与基本经验

作 者:

作者简介:
管培俊,教育部师范司司长。(北京 100816)

原文出处:
中国高教研究

内容提要: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教师教育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为支撑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基础教育提供了师资保障,积累了中国自己的经验。30年来,我国教师教育在体系建设、制度保障、培养质量、培养模式的改革探索和对教育事业的贡献率等许多方面均取得了历史性成就。教师教育体系由弱到强,由封闭走向开放,从培养培训分离走向一体化,师范院校和综合性大学共同参与,逐步提升教师教育办学层次。同时现代教师教育制度建设的探索,教师培养模式和教育教学的改革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为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奠定了基础。在教育事业新的历史起点上,教师教育面临新的挑战和新的历史使命。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09 年 05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改革开放30年,是我国教育发展取得显著成就的30年。作为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教育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也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为支撑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基础教育提供了师资保障,积累了中国自己的经验。在教育事业新的历史起点上,教师教育面临新的挑战和新的历史使命,继往开来,与时俱进,推动教师教育创新发展,是当代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

      一、历史进程

      回眸历史,从引入现代学校制度培养教师开始,中国师范教育已经走过了百年历程。作为教育事业的“工作母机”,百年中国师范教育功不可没。可以说,没有师范教育就没有我国今天良好的教育基础和教育发展成就。

      (一)中国百年师范教育大致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

      1.自1897年发端到1921年,主要参照德、日教育制度,初步形成以独立设置师范院校为主体、单一定向的师范教育体系。1904年《癸卯学制》和1912年《师范教育令》确立了师范教育在学制中的独立地位,设初级及优级师范学堂。在全国6个高等师范学区分设6所高师学校。

      2.1922年至1948年,主要参照美国教育制度,形成独立设置师范院校和综合大学师范学院并存的开放模式的师范教育体系。1922年《学校系统改革案》确定师范院校与普通大学合并或改为普通大学,向开放模式转变;1929年《大学组织法》、1938年《师范学院章程》确定独立设置师范院校与教育学院、综合大学师范学院并存。

      3.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到1998年前,国家大力发展师范教育。参照苏联教育制度,重建与发展独立设置、教师培养培训分离的师范教育体系。以1951-1985年的4次教师会议和1996年师范教育工作会议为标志和里程碑,师范教育得到高度重视和长足发展。

      4.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主要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逐步建立师范院校为主,综合性高校参与的开放的教师教育体系。

      中国师范教育的前50年是在动荡中走过的。新中国成立后,师范教育才真正迎来发展的春天。50多年来,新中国的师范教育得到了长足发展,形成了中国特色的师范教育体系,并取得了宝贵的经验,书写了中国教育史上辉煌的一页。

      回顾历史,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教师教育的发展始终伴随着教育事业全局的发展进程。在每一个教育发展的重要阶段上,都要召开一次全国性的教师教育工作会议。建国以来,我国先后召开5次教师教育工作会议,对于教师教育的改革发展具有标志性的意义。

      建国之初百废待兴,教育事业迅速发展急需大量师资。为此,教育部在1951年召开第一次全国师范教育工作会议,确定要为培养百万人民教师而奋斗的目标,要求大行政区至少建立一所健全的师范学院,大学中的师范学院或教育学院以独立设置为原则。我国开始建立独立而完整的师范教育体系[1]。

      1956年党的八大召开后,我国试图探索符合中国实际的师范教育发展道路。但在此期间,师范教育的发展也走了一些弯路。而且当时对师范教育是否应独立设置认识不一,即所谓师范教育的“学术性”与“师范性”之争。1960年教育部召开“师范教育改革座谈会”,提出师范教育要大力减少教育课程,提高文化课程的比重,着力强调师范教育的“学术性”。此后师范教育界开始全面总结反思。因此,1961年10月教育部召开全国师范教育工作会议。会议指出:师范不是办不办的问题,而是如何办好的问题,师范院校是培养师资的主要阵地,这个阵地要坚持;师范教育既要突出“学术性”也要兼顾“师范性”。建国初期,以3次全国性师范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为标志,我国师范教育的发展方向逐步确立——建立独立定向的师范教育体系,走“学术性”与“师范性”兼顾的发展之路。

      然而初见发展曙光的师范教育却遭致“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浩劫,教育是重灾区,师范教育更是重灾区中的重灾户[2]。“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重建独立的师范教育体系,并开始探索建立开放的教师教育体系。这便是中国教师教育改革开放的30年。

      (二)1978-1998年:重建独立设置的师范教育体系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师范教育拨乱反正,开启恢复、重建、提高的新局面。邓小平于1977年复出后,大力提倡尊师重教,提出要办好师范院校,保证中小学稳定的师资来源。他说:“师范大学要办好。省、市管的师范院校,教育部也要经常派人去检查。不办好师范教育,教师就没有来源。”[3]1980年,教育部召开全国师范教育工作会议。会议总结了建国30年来正反两方面经验,提出必须重视师范教育,摆正师范教育在教育事业中的地位。强调师范教育是“工作母机”,是整个教育事业的基础,要建立一个健全的师范教育体系,保证师范生质量,提高教师待遇加强中小学在职教师培训。这次会议之后若干年,我国各级师范教育获得较快发展。

      针对师范教育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新问题,1985年召开全国中小学师资工作会议,再次明确师范教育为基础教育服务的方向,强调大力改革和加强各级师范教育,要普遍推行提前招生、定向招生和培养制度。

      这一阶段,师范教育得到高度重视,而且加快了法制化的进程。1986年颁布的《义务教育法》规定:“国家采取措施加强和发展师范教育。”1993年颁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强调:“师范教育是培养中小学教师的工作母机,各级政府要努力增加投入,大力办好师范教育。”同年出台的《教师法》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办好师范教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