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纳教育逐渐成为全球特殊教育领域讨论最热烈的议题。全纳教育以平等、自由、多样化的价值观念为基础,倡导“零拒绝”的哲学,认为特殊儿童有权在普通教室接收高质量的、适合他们自己特点的、平等的教育,普通学校应该为社区内所有儿童提供高质量的、适合儿童不同学习特点的、没有歧视的教育①。 尽管全纳教育模式的效果还没有被有效地证明,它却成功地导致了对传统的隔离特殊教育体系的完全否定。事实上,西方各国特殊教育实践表明传统的隔离式特殊教育学校体系基本上已经崩溃,隔离的特殊学校(班)已经或正在消失。例如,全纳教育在英国的发展已经导致特殊学校急剧减少或关闭;在1990年,只有1.3%的特殊儿童在特殊学校就读②。澳大利亚统计局从1989年就已停止统计特殊学校(班)的学生人数。在意大利,99%的特殊儿童都在普通教室里就读,真正实现了全纳③。法国、比利时、丹麦等国的特殊教育学校则转变功能,成为全纳教育的资源中心。④全纳教育也越来越成为我国特殊教育领域的热门话题,对我国特殊教育理论与实践逐步产生深刻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对全纳教育的哲学理论基础进行理性的批判性的分析尤为重要。这种分析有助于厘清全纳教育的本质,确定全纳的历史文化特性,探索适合我国教育实际的特殊教育服务模式,促进教育公平与全民教育目标的实现。 一、理想与现实的冲突 全纳教育的根源在欧洲,发端于美国,以西方文艺复兴时期以来的追求平等与自由的价值观念为基础,打上了浓厚的美式理想主义烙印,成为美式理想主义的“乌托邦”。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西班牙召开的世界特殊教育会议上各国达成的《萨拉曼卡宣言》确定了全纳教育的基本理念与原则,也体现了美式理想主义的特殊教育目标:每一个儿童都有受教育的基本权利;每一个儿童都有独一无二的个人特点、兴趣、能力和学习需要;有特殊教育需要者必须有机会进入普通学校……实施此种全纳性方针的普通学校,是反对歧视、创造欢迎残疾人的社区、建立全纳型社会和实现人人受教育的最有效途径⑤。 不难发现这些表述的特点是充满了绝对主义的语言,用“每一个”、“必须”、“都有”等完美主义的陈述表达极端平等主义的道德诉求。理想主义思潮下的全纳教育,与其说是一个准确的教育学术语,倒不如说是人们的一种美好的教育理想、价值追求;与其说是一种系统的教育理论或思潮,倒不如说是一种崇高的道德追求。全纳教育者将所有美好的愿望寄予全纳学校,然而,全纳学校是否能够提供如此美好的前景?怎样的学校才能算是全纳学校?对这些问题缺乏实证研究的有效证明。 全纳教育似乎逐步成为各国特殊教育的主要发展模式,并顺理成章地占领了特殊教育领域的理论与伦理的制高点,形成了垄断的话语体系。然而,对全纳教育的挑战与怀疑却也从未停止。多数的特殊教育专业人士都倾向于认为完全全纳的观点过于极端、理想化。⑥例如Low指出: “对全纳的追求是一种幻觉,它完全是一个乌托邦式的概念”;⑦Croll和Moses也认为“全纳作为一种教育理想在道德上高高在上,但是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却缺乏保障”。⑧西方关于特殊教育发展模式的研究多数证明,普通学校设置资源教室的效果优于隔离式特殊学校(班)和全日制的普通班。例如,Marston对全纳、隔离式的特殊班以及普通教室与资源教室结合的三种模式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二者结合的模式更有利于残疾学生学业发展;⑨Manset和Semmel对不同的残疾儿童教育模式相关的文献进行了综合分析,认为:完全全纳的模式并不适合特殊儿童,传统的带有一定隔离服务性质的教育模式更有效。⑩ 在全纳教育理想主义发源地的美国,实用主义却是其根本的传统。许多美国学者就指出美国提倡全纳教育的很大一个原因是当时的里根—布什政府教育经费削减,而全纳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节约教育经费(11)。美国2002年颁布的《不让一个孩子落后法案》明确规定:教师必须使用实证研究证明有效的策略进行教学。这意味着学校应该采用的是现实而非理想的教育方式。事实上,特殊班与资源教室还在美国各州的学校里广泛存在着。美国实用主义的传统制约与羁绊着全纳教育的理想,使其不至于成为空想。如同美国社会生活领域的其他方面一样,实用主义是其本质,披的却是理想主义华丽外衣。在一些经济尚不够发达、无力建设足够特殊学校的国家,全纳教育则成为扩大残疾儿童接受教育机会的有效途径(12)。我国随班就读则是一种实用主义的全纳教育模式,旨在为我国大量还没有机会接受任何形式教育的特殊教育需要儿童提供上学读书的机会。全纳教育的理想主义价值如平等、个性自由、多元等观念以及适当、高质量的教育等原则在我国没有或很少得到强调。 因此,全纳教育模式成功地导致了对传统的隔离特殊教育体系的完全否定,成为全球特殊教育发展的主要趋势。然而,全纳教育的理想却难以解决实际的问题,课堂教学的质量不能依靠修辞与激情来实现,理想主义与实用主义的交织成为各国全纳教育推进过程中的二重奏。 二、实证与建构交织 传统上在社会科学领域存在着实证主义与建构主义两大类范式的分野。(13)伴随着这两大范式之间的争论的是科学与经验、客观与主观、理性与非理性、演绎与归纳之间的对立与统一。作为科学代名词的逻辑实证主义的坠落与以经验的建构与解构为特征的建构主义、后现代主义的上升是社会科学范式变迁的主要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