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概貌和特点

作 者:
宁欣 

作者简介:
宁欣(1953-),女,湖南浏阳人,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 100875

原文出处:
历史教学问题

内容提要:

以农业为本、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的中国古代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经历了三次高潮,这些高潮期都处于社会变迁的关键时段,商业的发展对社会转型往往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促使商品经济发展走向新阶段。这三个阶段各自具有时代和阶段性的特点。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是商业繁荣与发展的基础,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是商业发展的客观前提。由于政治地位及政府主导下的市场开放程度等主观因素的限制,以及交换媒介形式(即货币的形式)与交通运输水平等客观条件的限制,中国商业的发展历经坎坷。


期刊代号:F7
分类名称:经济史
复印期号:2009 年 05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K2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5636(2009)03-0026-03

      在学习和研究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时,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三个高潮,一个基础,一个前提,结构(商品结构和商人结构)变化。

      一、中国商业发展具有阶段性特点,出现过三个高峰时期

      中国古代社会是一个以农业(包括副业和家庭手工业)为本的社会,自然经济始终占有主导地位,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也是有曲折的,出现过几起几伏,其中经历了三个高潮期,依次是战国秦汉时期、唐宋时期和明清时期。这些高潮期都处于社会变迁的关键时段,商业的发展对社会转型往往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促使商品经济发展走向新阶段。三个高潮又各有时代和阶段性特点。但几次高潮期之间,也出现因内外因素,而导致商品经济衰歇或受到重大挫折,造成商业萎缩的局面。

      二、商业发展与繁荣的基础是农业生产力的发展

      商品经济包括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商品流通就是商业活动。

      中国古代社会,农业经济(包括种植业、养殖业和采集业)是最主要的社会经济部门。农业和手工业的分工很早就开始出现,农业和手工业之间的产品交换最终催动了商品经济的形成和发展。当然,还有包括农产品之间、手工业产品之间的交换,但农业与手工业产品的交换始终是中国古代社会商业活动最主要的内容。

      古代有些人对商业繁荣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曾有过过高的估计,“宛周齐魯商遍天下,故乃贾之富或累万金,追利乗羡之所致也。富国何必用本农,足民何必井田也。”(《盐铁论·力耕》)其实不然,对于古代中国,商业的规模、商品结构等都建立在农业和手工业发展的基础之上。就以商品经济发展的第一个高潮——战国秦汉时期为例,首先是春秋战国时期铁器以及农业技术的推广和普及,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大发展,从而迎来了商业发展第一个高潮。

      杜甫《忆昔》诗:“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对盛世充满深情的怀念,有几个表现盛世的关键词汇,“稻”“粟”“仓廪”“齐纨鲁缟”等,都是描述的农业生产发展给社会带来的富庶,而且这一切都缘于“男耕女织不相失”。正是唐朝前期一百多年的农业稳定发展,成为商业繁荣的基础。

      明清时期,高产作物如稻子在南方地区的普遍种植,玉米、番薯等品种的引进和推广普及,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进一步大发展,为第三个商业发展高潮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中国传统农业的特征是:主要以一家一户为生产单位、与手工业和家庭副业相结合。一方面,作为个体农户,生产规模小,劳动生产率不高,扩大再生产的余地小,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弱,因此,为市场提供的剩余产品作为商品交换的份额极其有限,主要是粮食、布帛、副业产品等。另一方面,农民也需要借助市场交换生活必需品,如盐、铁、陶瓷,还有粮食、布帛等的相互调剂,总体来看,农民的市场购买力极其低下。个体农户市场购买力虽然很有限,但是一家一户的个体农民所必须进行的商品交换,虽然有分散、量少的特点,但就全国而言,叠加的数量又是巨大的。这些进入各级各类市场的农副产品是商业发展的基础。盐、铁受到产地的限制,往往需要长途转输,对国计民生的影响最大,很长时间作为官府的垄断产业,很多私营工商业主也往往靠经营盐铁业攫取暴利。

      因此,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及商业的繁荣,是以农业生产力(包括副业和家庭手工业)的发展为基础的。农业生产力的大发展,必定带来商业的大发展。商品经济发展的三个高潮时期,都是在农业生产力大发展的基础上出现的。

      三、商业发展的客观条件或前提是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

      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曲线可谓是三波多折。三波,即指战国秦汉、唐宋和明清三次高潮期;多折,即指魏晋南北朝、五代十国等割据战乱时期,商业受到挫折,从原已达到的高潮跌落,甚至出现衰歇的局面。

      第一个高潮,是中国从分裂割据最终实现统一的时期,《荀子·王制篇》描述了战国时期全国商品流通的情况:“北海則有走馬、吠犬焉,然而中国得而畜使之;南海則有羽翮、齿革、曾青、丹干焉,然而中国得而財之;东海则有紫紶、鱼、盐焉,然而中国得而衣食之;西海则有皮革、文旄焉,然而中国得而用之。故泽人足乎木,山人足乎鱼,农夫不斵削不陶冶而足械用,工贾不耕田而足菽粟。”秦汉的大一统局面也促进了商业的进一步繁荣,《史记·货殖列传》云:“汉兴,海内为一,开关梁,弛山泽之禁。是以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因此,商人势力的成长,很多大中都会成为商业贸易的中心,是第一次高潮出现时最重要的特征之一。

      第二个高潮期,在唐前期一百多年农业稳定发展的基础上,社会经济呈现全面繁荣。唐后期开始,坊市制度逐渐被突破,对商业的限制逐渐松弛,城市工商业人口比重加大,商业繁荣,商品结构也出现变化。元稹《估客乐》一诗生动描述了商人长途贩运的商品:

      求珠驾沧海,采玉上荆衡。北买党项马,西擒吐蕃鹦。炎洲布火浣,蜀地锦织成。越婢脂肉滑,奚僮眉眼明。通算衣食费,不计远近程。经营天下遍,却到长安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