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D2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351(2009)04-0026-06 党的改革开放政策推动了经济社会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却使党的建设处于这样一种“两难境地”:社会结构的分化和社会形态的转型,使党的基层组织出现弱化趋势;而在改革和发展这个时代,党的基层组织对新时期党建与中国社会发展的战略重要性却在不断地增强。[1]在这种情况下,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方向如何设定成为一个重要问题,究竟是利用执政权力“威权式”地要求社会向党的基层组织靠拢,还是主动改革党的基层组织以赢得社会的支持?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因此,党的基层组织必须尊重社会的意志,顺应社会发展的潮流,担当推动发展的重任。从这个角度看,基层党组织的权威不是来自上级党组织的授予,而是来自主动赢得的社会认同。这就是说,我们需要在社会发展的视野中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全面评估社会发展对基层党组织提出的新挑战、新要求,开创与社会发展进程相协调的基层党组织建设新格局。 一、社会发展对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核心挑战 新世纪新阶段的经济社会全面变革对基层党组织提出的挑战和要求已经不再是局部性的,而是系统性的。明确基层党组织建设路向与策略的前提,是把握其中的关键性挑战。 1、面对日益成熟的市场机制,如何突出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先进性 从传统的观点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无私奉献,克己奉公,是共产党员先进性的重要体现。在计划经济下这基本不成问题,因为计划体制设计了两条基本的逻辑:一是公有制经济一统天下,爱岗敬业即是为公;二是国家对个人生存负担无限责任,一心为公没有后顾之忧。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改变了经济发展和利益分配机制,其核心有两点:一是承认个人利益的正当性,赋予了各类组织和个人追求自身利益的合法性;二是要求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企业和个人都应对自己的生存状况负责。这两点使社会成员的经济理性被激发出来,合理的利己主义越来越被社会普遍接受。党员也是公民,党员和群众的个人利益应该得到尊重,合理追求个人利益的动机和行为也应该得到理解。但这同时为基层党组织评价党员的行为带来了公与私的困扰,在公与私之间,党员和一般群众的区别到底在哪里?评价党员先进性的具体标准如何设计?这些问题成为基层党组织在工作中经常面对的理论困惑和现实困难。 另一方面,社会事物总是辩证地发展的。在全球化潮流的带动下,民间的社会公益意识、志愿者行为开始出现,新社会组织则成为这些意识和行为的载体。这种动向理应被看做社会发展和文明程度提高的重要标尺,但从世界范围看,民间组织的出现也给政党活动带来了新的挑战,“如政党面临着利益表达和精英聚集功能被替代的挑战;政党面临着管理手段进一步民主化、法制化的挑战;政党面临着合法性危机的问题,等等”。[2]就现实来说,中国新社会组织的发展至少给我们提出了如下问题,新社会组织与基层党组织在服务群众、服务社会的行为上是不是一种竞争关系?面对社会志愿者,共产党员的觉悟水平和奉献行为又该如何体现?在这种情况下,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凝聚人心的作用如何才能发挥得更好、先进性如何才能更加突出?这实际上对基层党组织明确功能、对共产党员发挥作用提出了新的要求。 2、面对日益突出的社会主体性,如何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说服力 社会主体性,是指人们在具备独立利益和独立生存能力的基础上,独立思考、自主决策、自愿行为、自我负责的意愿和能力。在计划体制下,个人依附于单位,单位依附于国家,人们安于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社会成员的主体性受到抑制。市场经济激发了人们的自主意识,使人们成为独立的利益主体,提高了人们的社会主体性。一个突出的表现是,当前各种新的社会思潮不断涌现,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这本身属于社会发展的重要表征,却对基层党组织做好党员工作、群众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严峻挑战。面对充满活力而又问题繁多的社会生活,面对丰富多彩而又复杂多变的社会思潮,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往往在内容上还是抽象的、空洞的,在形式上还是单调的、说教的。这样的思想政治工作对现实缺乏解释力,对党员缺乏吸引力,对群众缺乏亲和力,不仅发挥不了释疑解惑、引导思想、凝聚人心的作用,还常常在党员和群众中引出新的疑惑。目前,一些党组织的宣传教育活动时常面临人气不旺的压力,有时候还不得不去花力气拉听众、摆形式、走过场,这都是很好的例证。因此,思想政治工作如何才能贴近现实、贴近党员和群众的真实感受?如何才能跟上时代、为党员群众喜闻乐见?我们不能不及时回答这些问题。 3、面对日益复杂的社会多样性,如何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 党的十六大以来,人民生活已在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国外文化不断渗透,传统文化有所复兴,各种文化和价值观念不断激荡、融合。市场经济对社会发展的影响越来越明显。在纵向上,经济社会发展的区域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拉大的趋势没有根本扭转,社会的阶层分化还在继续;在横向上,职业类型、生活方式、价值观念越来越多样化。社会的多样性意味着社会生活的丰富性,为人民群众提供了更为广阔的选择空间,赋予了社会成员更多的实质自由。这一方面使社会活力显著增强,但同时也使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的难度加大,给社会建设和管理带来诸多新课题。在既有的政治框架下,基层党组织如何才能整合来自不同群体、不同阶层的党员?怎样才能把一个多层次、多样化的社会凝聚起来?怎样才能服务于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换言之,善于凝聚、领导、管理一个多样化的社会,已经成为党的各级组织不得不面对的新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