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的人道性及人道原则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1996 年 08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摘要 考试由教育中分化出来,成为相对独立的环节,是人类教育史上的一个进步,但也正是由于这种分化使得考试的本质蜕变了,甚至出现了违反人性的,非人道的现象。因此考试改革必须遵循人道的原则。考试应当既是理性的,又是充满人类情感的;既符合学生的生理特点,又适应他们的心理要求;既促进当前学习,更立足于长远发展;既满足个体需要,更要为人类总体利益服务。考试要高扬人性,把学生切实作为一个精神的生命体,考试应担起培养人的精神力量的责任。

      一

      考试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有计划、有目的的活动。教育考试因其教育性,注定是充满善意的活动。与此同时,考试也不可避免地要带有一定的强制性。这是因为考试是教师检查学习目的实现情况的常用形式。但对教育考试而言,与其说“强制”,不如说“导向”,因为这其中的强制成分也一定是完全善意的目的和完全善意的行动。

      由考试在教育中的地位和关系可知,自教育在人类生产实践中诞生起就有了考试。前辈人在生产中传授经验给下辈人可以看作是教学的形式,学习者模仿性实践首先是对学的检验,实践本身就是考试,尽管有时要付出沉重的代价。原始状态教育的考试属于学生本身,因为他们要体验学习成果、表现力量和能力,这是自觉自愿的行为,很少带有强制成分。

      考试由教育中分化出来,成为相对独立的环节,是人类教育史上的一个进步,它反映了人类对自身认识和改造的自觉意识。正是由于考试的介入,使得人类能够有效地延续和利用自己的文明成果。但也正是这种分化使得考试的本质蜕变了,出现了与学习者相对立的异化力量。考试成为授业者的专利,是约束学生的一个工具;考试脱离了学习者的己愿,摆出一种外在的、客观的面孔,犹如法庭上的审判官面对着被告;考试过程中所有自然形成的关系都变成了分数关系,异化随着考试作用的增大、地位的提高越发显著,甚至出现了违反人性的,非人道现象。

      背离人道的考试并不把人视为生命与精神的统一体。严格的、强调标准测量的考试把学校看作“工厂”,把学生看作“原料”与“产品”,像检验产品质量规格一样,严格地测定学生的各种智能品质,并给予精确的分数指标。它之所以背离人道,在于把人简化为物,把人的发展等同于机械加工,不考虑被试的要求,不讲情感交流,不论背景、不管现实,所谓分数面前人人平等,施行表面化的、教条的测量操作。

      在考试面前学生常常会失去主观能动性,成为唯命是听的跟随者。在学校,再没有什么力量能像考试这样使学生违背己愿,如同从事简单劳动的熟练工,一遍又一遍地演算,复习,把大量时间耗费在并无多少实际意义的题目上。人的体力受到束缚、智力和德性的发展受到限制,人性受到压抑。这种违背人道的专制考试只能塑造出唯命是从的“机器人”,而不是在社会劳动中表现出能动性、创造性和自主性的现实人;违背人道的考试只是为社会制造顺从的劳动者,而不是社会劳动主体。

      考试的非人道还表现在它制造了不良竞争。违背人道的考试不是主体发挥潜能的自我表现的需要,而是一种被外界强迫的劳动。名列前茅是得到老师赞许,不受家长惩罚的条件;榜上有名成了人在生物意义上的生存和谋生的手段;择优录取的原则也被演化成生存竞争的生物学法则。为此出现了题海战术,出现了应试教育,只要能考出好成绩,最没有道理的道理也会被奉为信条,什么能力,什么素质,什么创造性都可以弃之不顾。

      不人道的考试不顾学生的尊严,贬低人的价值。常常可以看到教师用考试成绩刺激学生甚至打击学生。他们不考虑将会给学生带来什么样的学习情绪,不考虑成功体验在学习中的作用要远大于失败的经验。有些教师在班上公布名次甚至直接在卷子上注明“倒数第×名”,有的教师公开挖苦、奚落学生,造成学生精神压力,由惧怕考试到厌学、逃学。

      像高层建筑里的居民被水泥墙隔断了邻里关系一样,考试营造了一个特殊的信息空间,学生与社会的“亲情”被屏蔽了,学习与玩耍、课内知识与课外知识被分割成矛盾的对立双方,青少年的生活空间变得越来越小了。近些年来不少研究者认为,我国青少年的心理发展落后于生理发展,个体社会化过程颇为艰难。这当然有社会急剧变革的时代对青少年的特有影响,但考试的屏蔽作用恐怕也是不能排除的一个重要因素。造成这种无形屏蔽的考试显然是有悖于人道原则的。

      有些考试的背离人道集中体现在后进学生身上,表现为加大学生间的两极分化。事实上,目前学校的考试方法对差生尤其不利。这是因为校内考试只有下限——及格线,而无上限。严格地讲100分只是量尺的满刻度,并非考试的上限,当考分接近100分的学生数有增多时,学校往往用增加题目难度的方法提高上限,这就是为什么学校命题考试的标准超出教学大纲要求的原因。这使得后进生不得不在自己最不擅长的课程上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求得考分尽量高于及格线。越是学习被动的学生越难以发挥潜能,导致学习负担更重,由此陷入恶性循环。学生间的个性差异是自然现象,很多时候考分反映的是这种差异。若不公平地等待个性差异,甚至利用考分夸大学生个性差异上的弱点,把这些学生称为“差生”,只能使他们丧失前进的信心和动力,带来更大的两极分化。

      校内考试中的“超纲”是另一种形式的背离人道原则,加重学生精神上、体力上的双重负担,带给学生的是一种孤立无援的“恐布”气氛。还有一种偏离人道性原则的做法是对学生教条式的苛求。无论解题的总体构思如何,无论解题有无独特之处,只要有错就“重罚”,甚至书写格式不对也扣全题分。如此考试,学生谨小慎微,在考试中感到的只是一种动物式的训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