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如何走向21世纪

——关于教育学内容体系建构之思考

作 者:
彭豪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广西师院学报:哲社版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1996 年 08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内容提要 教育学在我国以初期译介、中期模仿、末期徘徊的方式,走过了近一个世纪的艰难发展历程,目前它正在徘徊中寻求突破。那么,我们应如何面向新世纪来建构教育学新的内容体系,使之尽早突破当前徘徊的状态,走向21世纪?本文试图从研究视角、研究对象、教育方法以及内容和形式等诸方面,提出以知识群的方式来建构教育学新的内容体系的基本理论构想。

      关键词 教育学 体系 建构

      从1901年废除科举,1903年实施第一个现代学制始,我国现代教育的发展已走过了近一个世纪。在新世纪就要来临之际,当我们回首中国现代教育的发展之路时发现,我国的现代教育实际上是继承了近代工业社会的教育遗产,本质上更多的是停留在近代教育的发展水平上。主要表现在我们至今仍然坚持自19世纪形成的“教师为中心,教材为中心,课堂为中心”的教育思想体系和班级授课制的教学组织形式。因此,无论是在精神实质方面还是在学校教育的组织形式方面,都较少表现出现代教育的特点。伴随着中国现代教育进程的艰难发展,作为教育理论建设的代表,教育学也蹒跚地走过了近一个世纪的曲折道路。一个世纪以来,教育学理论体系的建立,在经历了初期的译介(1901年王国维在其创办的《教育世界》上翻译了日本国立花铣三郎讲述的《教育学》讲义),中期的模仿(五十年代主要模仿照搬前苏联凯洛夫的《教育学》)之后,又处在了世纪末的徘徊之中。面对已近在眼前的21世纪,处于十字路口的教育学将作出什么样的选择,又将以什么样的一种面貌走向21世纪呢?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得具体分析教育学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现状与问题

      在我们简单回顾了一个世纪以来教育学的发展历程后便可以发现,教育学理论的建设总是落后于教育实践的发展,教育学理论的实质总也摆脱不了近代教育的影响,从而使得理论总是游离于实践之外。具体表现出如下几方面的问题。

      1.理论体系的确立,主要受到来自两个方面的影响:一方面是在思想理论渊源上,承继了以夸美纽斯、赫尔巴特、凯洛夫为代表的传统教育思想的脉络,其特征是重视以知识传授为主要内容的智育,强调系统的、百科知识式的学习,而忽略了学生的人格、能力和社会适应性的培养;强调教师的作用而忽视学生内在主动性的发挥;强调社会的需要而忽略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等。另一方面是在体系建构上,受毛泽东同志在五十年代提出的:“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这一思路的影响,所以教育学的章节多是按德智体的篇目来安排。实践证明,按此思路组织教育学的体系缺乏层次性,导致内容交叉重复,难以深入。

      2.概念术语的使用,有欠规范,范畴贫乏,关系模糊。教育学所涉及到的概念范畴总也离不开目的意义任务,特征地位和作用,内容原则方法途径等。有些术语表示的本是同一事物、同一内容,然而在不同的版本中却不一样,往往因作者而异。如智育过程与教学过程,电化教育与教学技术、教育技术;思想政治教育与德育;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教育本质与教育的质的规定性;劳动技术教育与生产劳动教育;第二课堂与课外活动等。即使是在同一版本中,概念使用的外延与内涵也是混乱的,前后不一致,比如遗传和遗传素质,非智力活动和非智力因素;政治经济与政治经济制度等。我们给概念下定义还处于较低层次上,往往是描述性的定义多,如教学的定义。诸如此类的问题不胜枚举。总之,概念范畴贫乏,术语混乱,是很难使理论探讨深入下去的,也很难使一门学科成熟完善起来。

      3.内容观点陈旧,缺乏针对性,也就是缺乏对我国社会、教育实际和学生的研究。如在有关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的问题上,仍停留在凯洛夫教育学的水平上,仍然是“制约”与“促进”的关系,教学方法依然是讲授法……等。不能反映出我国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介绍国外的教育理论方面,仅局限于五六十年代的前苏联和美国的少数几个教育学家,不能反映国际上教育理论的最新成果及动向,不能科学地正确对待西方教育以及理论发展的成就,不是带着偏见,就是盲目排斥或抵制,这说明我们已背上了传统文化的包袱,盲目自大,受“左”的思想的影响还很深。事实上,最近十几年来由于社会、科学技术的进步,世界各国的教育领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尤其是一些发达的工业化国家如英国,他们已走在了这种变化的前面。同时,在理论上的研究也有了根本性的突破,如特殊教育回归主流,与普通教育一体化发展,反对对学生贴标签,强调教育的个性化,教学个别化以及追求实质上的教育平等等,而且理论研究日益深入,比如对学习,对课堂教学如何促进学生的发展等,所有这些,在我们现行的各种版本的教育学里殊少得到反映,更不用说消化吸收了。除此之外,在内容方面还有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就是务虚的成分多,务实的成分少,尤其缺乏实质性的内容。在谈到意义地位原则的地方,洋洋洒洒;在论述“应怎么样”的时候,一二三四点……,而在阐明“究竟怎样做”的时候,就轻描淡写一笔带过。

      4.教学方法是教育学体系里最薄弱的一个部分。无论是教育学课本里介绍的方法,还是教师在上这门课时所使用的方法,都稍显呆板、僵化,缺乏新意、生气、可操作性,毫无艺术性和科学性可言。具体表现之一,教师在教学中殊少应用案例教学的方法或其他更积极的方法,说明教师缺乏对方法的研究,对教育实践方面的状况知之甚少,知之甚浅,即使偶尔运用到讨论法,也由于组织上欠周密计划和安排,课堂气氛同样难以活跃起来,学生的积极性同样难以发挥出来,反而显得松散拖沓。由于我们在介绍和使用教学方法的时候,普遍缺乏可操作性和专业水准,从而使人们对教育学产生种种误解和偏见,挫伤了教师的感情和学生的积极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