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目的意义 不久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召开了“面向21世纪”国际研讨会,对21世纪教育提出了一个总的指导思想,那就是“学会关心”。关心自己的家庭朋友和同行,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和国家利益,关心其他物种,关心地球的生活条件,当然也更关心自己,包括关心自己的健康等等。以此为依据,我们确立了“三个关心”素质教育的实验课题。 “三个关心”素质教育包括关心社会,关心他人及关心学习。本实验就是侧重解决教育实际中存在的两大问题,一是德育投入多,收效少;二是智育偏差,片面追求分数、升学率。从“关心”教育入手,引导学生走出以“自我为中心”、“分数为中心”的狭窄圈子,培养他们关注社会生活、社会发展的兴趣和行为;养成尊重他人、关心他人的习惯;培养他们既懂得学习目的、意义,又能有效学习的良好品质,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水平,身体心理素质和谐发展,实现全体学生整体素质的普遍提高。 二 实验内容 (一) 关心社会 帮助学生了解人类生存的社会环境,知道向前发展是历史的规律,每个人是社会一员,社会成员应该为社会发展尽力。具体包括:1.爱国主义教育(国情、国貌、国史教育);2.环境保护和维护良好社会风尚的教育;3.遵纪守法教育(个人行为与社会要求相适应教育);4.爱护公共卫生、公共环境、公共财产及维护公共秩序教育。 (二) 关心他人 明确他人生活,学习离不开他人和群体,人与人之间应该相互关心,相互帮助。具体包括:1.团结合作意识教育;2.助人为乐,扶助贫困、弱小教育;3.反哺教育(懂得关心父母、老师及长辈)。 (三) 关心学习 明确学习是少年儿童的主要任务,是个人生活和社会进步的需要。学会学习,能够给自己提出学习目的并学会评估自己的学习成果。具体包括:1.学习目的性教育;2.良好学习的心理品质教育;3.良好学习方法教育;4.排除不良学习习惯的教育;5.自主性学习教育。 三 实验方法、步骤 (一)样本选择 本实验采用小样本等组实验法。实验班与对比班均选自温州市蒲鞋市小学一年级。两班学生人数均为54人,平均年龄实验班7.3岁,对比班7.5岁。实验班在平行班中处于中等状态,班主任是一位从师范学校毕业,在该校任教6年的青年女教师。实验时间为:1994年10月—1995年10月。 (二) 研究工具 实验前,由蒲鞋市小学德育领导组及本课题组领导,及对教育实践、理论感兴趣,文化素质较高的部分家长和具有中、高级职称的教育专家,经过反复研究讨论,设计了关心社会,关心他人,关心学习三种问卷。每种问卷内设10个题目,每题又分为认知、情感、意志行为3个层次,分别记为4、3、3分,每题10分,全问卷100分。以便通过问卷调查(前测、后测),了解学生实验前的实际情况、实验后的提高程度,考察实验效果。 (三) 实验步骤 1.前测 1994年9月20日上午,对一年级实验54名学生、对比班54名学生,同时进行不记名问卷调查。为了获得真实可信、有效的结果,同日下午又对两班学生的家长(共108位)进行了相同问卷调查,要求家长以不记名的方式,按平时观察子女的实际情况代替学生实事求是地选择答案。 2.实施 在人的成长中,学校教育起主导作用,家庭教育起奠基作用,两者相同之处在于都是可控制的教育因素,因为教育者、教育对象、教育场所基本上是固定的,而教育内容、手段可根据现实的需要进行调整和改变。因此本实验主要通过对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因素的控制,改变并充分利用其它积极的教育影响因素来进行,通过校内学科系列、校内外实践活动系列、家庭教育实践系列达到实现“三个关心”素质教育的目标。基于此,本实验对实验班学生实施了下述具体内容的“三个关心”素质教育的过程,对比班则完全按传统模式进行教学,以供比较分析。 (1)通过学科教学提高学生的认识。学生在校内的主要活动是进行课堂学习,完成学习任务。为了不增加学生的额外负担,又能有效地进行“关心”教育,我们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时间,挖掘学科教学中的“关心”内容,其中语文、思想品德课为最重要的环节。语文、思想品德课每一新课的学习,不仅是对学生新知识的积累、技能的训练,同时有着鲜明的主题思想和深刻的教育意义。如一年级第一册到二年级第一册,三册课文中爱国教育为主题的有8篇,尊敬师长为主题的有8篇,互助友爱为主题的有6篇,热爱劳动为主题的有9篇,爱家乡为主题的有5篇,其它还包括拾金不昧、爱护公物、诚实守信、勇敢坚强、虚心好学、积极动脑、勤奋刻苦、讲究卫生等主题内容。这些课文短小、生动、形象,贴近学生生活,容易被他们理解和接受。编排时,主题接近的课文一般已基本在一个单元中;对一些主题接近、排列分散的课文实验班老师根据需要进行了前后调整。这样每一个教学单元基本都有一个明确而突出的主题。这些主题与“三个关心”素质教育要求是一致的。通过讲解,提问,让学生对课文蕴涵的教育意义有一个初步的了解,通过启发,再提问让学生学会把课文中的人与事能够与身边、班级中的人与事联系起来,指出怎样的人与事是要肯定的,什么样的人与事是要否定的,然后让学生联系自身的做法、行为进行分析和评价。这就是通过课堂教学,在认识上帮助学生分清是非、正误、美丑和善恶,让他们从小就懂得通过自我教育掌握做人的基本原则和基本道理,形成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