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同志论教育

作 者:
钟杨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1996 年 07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作为一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周恩来同志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革命生涯中,不仅为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的创立和建设,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而且在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分析解决中国的教育问题,包括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教育的改造和新的人民教育事业的创建和发展方面,也同样作出了卓越的贡献。研究和总结周恩来同志的教育思想,尤其是建国后的教育思想,对于目前的教育改革,特别是对如何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如何使教育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方面,无疑会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一、教育必须有明确的发展方向

      周恩来同志作为新中国的首任总理,历来都比较注重教育的发展方向问题。在建国初期,在50年代末,在60年代,他都针对社会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和变化,对此作了论述。

      建国初期,国家建设百废待兴,教育事业也同样面临这样的局面,旧中国的教育已不符合新中国发展的需要。那么新中国的教育将向何处去呢?周恩来同志针对这种情况,提出“新中国的教育与旧中国的教育根本不同,必须反映社会主义的新政治、新经济,必须为广大劳动人民服务,必须适应我们国家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1]这就初步规定了我国建国初期教育发展的方向。1950年,周恩来同志在全国高等教育会议上,对我国建国初期教育的性质、方向作了专门的阐述,他说:“我们的新民主主义教育同整个新民主主义的纲领是一致的,都是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2]“新民主主义的教育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3]首先,他认为,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的性质是以工人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因此,人民应该包括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所以“我们的教育是大众的,是为人民服务的,这是我们教育的方向”[4],“我们的教育应该是有利于人民的”,并且“首先就要向工农开门”[5]。其次,他认为,科学是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系统知识,是客观真理,它一经产生出来,就可以反过来指导实践,因此,“我们的教育是科学的,要有科学的内容”[6],“我们应该以科学理论作为教育的内容。”[7]再次,他认为,普遍真理是各个民族都适用的,但在不同的民族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中华民族有自己的传统习惯,这些传统习惯总是以民族的形式表现出来。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因此,教育应注意各兄弟民族的特点和形式,只有“具有民族形式的教育,才易于被人民所接受,为人民所热爱。教育如果不注意民族的特点和形式,就行不通。”[8]

      到了50年代末,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和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教育的发展方向和培养目标都需要作相应的调整。政治上,要求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培养他们忠实于社会主义事业,经济上,要求工农劳动人民的文化水平不断提高,要求大批有文化的知识青年加入劳动者的队伍。面对这种形势,周恩来同志以政治家、教育家的胆略和气魄,提出了自己的主张。他说:我们过去的教育方针是不够明确的,“我们今后的教育方针,应该是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身体健康的劳动者。”[9]1963年,他在“北京市高等学校应届毕业生大会”的报告中,对新时期教育发展的方针,即毛泽东同志1957年提出的教育方针和1958年党中央规定的教育方针作了具体的说明。他说:“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就是要使受教育的人具有社会主义觉悟,愿意为社会主义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也就是要使受教育的人经过生产劳动,成为一个既有社会主义觉悟又有文化的劳动者。”[10]

      二、必须注重多种渠道办教育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对教育提出了迅速发展的要求。然而,当时的国情还不具备大力发展普通教育的条件,国家财政也不具备大规模兴办正规学校的实力。那么,如何才能满足国家建设急需人才,劳动人民急需提高文化素质的要求呢?周恩来同志针对当时的国情,提出了许多切合实际的办学主张。比如,周恩来同志清楚地认识到,小学教育是整个教育建设的基础,它承担着培育新后代,养成新中国健全公民的艰巨任务,因而在1953年的《关于整顿和改进小学教育的指示》中,他说:“从当前教育建设的可能条件与人民群众文化要求的实际情况出发,今后几年内小学教育应在整顿巩固的基础上,有计划有重点地发展”[11],怎样发展呢?按周恩来同志的意见,应注意多渠道办学。首先,由于国家逐步工业化,城市人口增加较快,过去城市小学的增加与乡村小学的增加,比例不太协调,因此,“在工矿区、城市,特别是大城市,公立小学应作适当发展。”[12]在师资、校舍等条件缺乏的情况下,“各地必须根据当地具体情况,积极采取各种办法,如调整班级,充实学额,采用二部制,开办夜校,协助工矿企业、机关和团体办学,协助办好私立学校,允许群众和工商业家继续兴办学校。”[13]其次,周恩来同志认为,由于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小学教育的发展也不平衡,为此,“我们应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多种形式,提出不同的要求来办小学教育,如果要求全国小学整齐划一,那是做不到的。今后应首先着重办好城市小学、工矿区小学、乡村完全小学和中心小学。”[14]在农村,除办集中的正规小学外,“还可以办分散的不正规的小学,如半日班、早学、夜校之类。”[15]为解决农民子女入学的问题,还可根据需要与自愿的原则,提倡民办小学(包括完全小学),充分发挥群众自己办学的积极性。再次,周恩来同志认为,对于农村小学已入学的超龄生,“不仅应让他们继续留校学习,而且还应积极地把他们教好,决不能采取不负责任的轻率态度,把他们挤出校外。为了更好地组织超龄生学习,在超龄生多而又有适当师资条件的地方,可在小学内为他们办速成班,或为他们单独办速成小学。”[16]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