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平等论述评

作 者:
齐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1996 年 06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本文于1995年10月5日收到。

      摘要 本文通过对教育哲学史上几种主要的教育平等理论的述评,力图阐述教育平等的实质。指出:卢梭和罗尔斯的“补偿原则”只是一个公正的原则而绝非平等的原则,它消灭了旧有的不公正而又制造出新的不公正,消灭了旧有的不平等而又制造出新的不平等。公正的分配原则是平等地对待平等的,不平等地对待不平等的。应用于教育就是应该根据儿童不同的年龄、资质和能力进行不同的教育。结合我国的教育实践得出:包括平等在内的教育问题不能通过教育本身来解决,只能通过社会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来解决。

      关键词 教育平等论;教育政策;平等;公正

      自由和平等是教育哲学的两个基本范畴。教育在其本来意义上是闲暇人的“自由教育”,与职业无涉,因此较少带有社会价值分配的性质。到了近代,才与平民的职业挂钩,逐渐形成以技术培训为主的“职业教育”、“专业教育”。教育不再是贵族和自由人的特权,更多带有社会价值分配的性质。

      平等常与公正联系在一起,谈论平等,似乎就是在谈论公正,这首先就假定了教育的不平等或不能平等。本文对教育哲学史上几种主要的教育平等理论简要地进行述评,并审慎地得出若干最一般性的结论,用以指导我们的教育改革实践。在论述中,术语“平等”和“均等”同义,相当于英文词equality;“公正”和“正义”同义,相当于英文词justice,fairness和equity等。这样处理的目的只是为了行文的方便。

      一

      古人似乎早就看出来,要平等就不能公正,要公正就不能平等。亚里斯多德只用一句话就一劳永逸地确定了公正的原则:平等地对待平等的,不平等地对待不平等的。孔子则用更术语化的方式表达了同样的意思;“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就是想学的都教,相当于平等地对待平等的;“因材施教”就是对不同资质和能力的教育对象施以不同内容、不同方式的教育,相当于不平等地对待不平等的。

      在欧州,公正最早被亚里斯多德的老师柏拉图引入他的“学园”(academy)作为招生原则。这一原则后来以“教育机会均等”的术语沿用至今。实际上是给所有应试者以均等的应试机会,使之出现自然差别,然后择优录取。尽管有许多异议,它迄今仍是各国采用的选拔学生的原则。因为凡是在不能完全录取的情况下,这是唯一行之有效并相当公正的办法。加之它暗含着一个积极的有益的想法:给优秀者以更多的教育机会,使他们更好地成材。这种机会均等的原则,其实是假定个人是社会的单位,社会的安排应使个人有机会实现自己的目的,即通过教育提供的机会向上流动,取得与其才能相应的财富和地位。

      到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时期,卢梭提出“平等”的原则。认为差别不是出现在机会均等的应试之后,而是在应试之前就已存在了,如家族的遗传因素、家庭的经济社会地位和学前教育等,每个儿童都是不相同的,而这正是他们应试时表现出差别的根源。机会均等默认这种不平等,不是缩小差别,而是扩大差别,因而是虚假的公正,真实的不平等。卢梭把这比作是让跛子与常人同时起步赛跑,在公正的口实下听任常人把跛子越甩越远。他主张让跛子先跑一段,然后常人再起步,让两人同时达到终点,而达到“结果均等”,然后再让他们的后代在同一起点上同时赛跑。卢梭因此就在教育哲学中引入了“补偿原则”。

      卢梭的教育平等观反映出近代人民主意识增强的事实,而其伦理基础则是把个人原则发展为西方人普遍遵奉的个人主义。比喻和比拟常会使施比者陷入尴尬的危险境地,卢梭这里也不例外。诚然,跛子的后代多半不会是跛子,但是教育机会不均等的前题常常是儿童的资质和能力不同,智力上的跛子的后代多半还是智力上的跛子,在基因移植和分子遗传学尚不发达的过去和现在,怎样才能实现下一代人的教育机会均等呢?问题还不只如此。首先,为什么非得让人迁就跛子才算平等?难道教育的含义首先就是“特殊教育”,而超常儿童也是特殊的,教育的含义为什么不能首先是“英才教育”?其次,教育当真只是关系个人命运的事,而与社会、国家、民族的前途无关吗?按择优原则选拔出的人材难道不应看成是社会的共同财富吗?最后,“补偿原则”是一个公正的原则而绝非是平等的原则。美国独立宣言的首要原则就是“人人生而平等”。首先是大家都生而为人,就应该同样地过人的生活,然而人的生活是千差万别的,只要不降低为动物生存就行。其次是指“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在量刑时是完全可能做到的,法律不问人的差别,只按罪行大小量刑。但是教育同饲养动物完全不同,也不遵循法律中量刑平等的原则。教育是一种社会价值的分配,如果分配中让“跛子”占尽便宜,而“常人”吃尽苦头,那么人为什么要去做“常人”而不去做“跛子”呢?需知社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主要是“常人”创造的,大家都去坐吃山空,生存尚且不保,拿什么去进行“补偿”呢?结论还是青年马克思说得好:卢梭的平等只是辩论的平等。

      二

      然而辩论的平等是难以驳倒的。由于它代表失去机会者的呼声,而在教育不普及的情况下,失去机会者群是大多数人,加之问题本身的敏感性又常使其与政治平等的要求混杂在一起,所以教育平等论一再在历史的转折关头成为社会上和校园中某种骚动甚至运动的根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