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陆开展学校心理卫生教育及研究是近几年的事,与西方发达国家及我国香港和台湾地区比较起来,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现已成为全国教育研究的热门课题。本文拟将这项工作现状作一透析。 一、关于心理卫生教育的内涵 心理卫生教育有多种名称。如心理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心理素质教育、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等等,都涵盖在心理卫生教育的范围内,由于对心理卫生教育的内涵的理解不尺一致,各种提法皆有其侧重点。 主张“心理教育”者认为,心理品质好坏直接关系到学校教育的成效,因而学校教育的根本在于心理素质教育,要以优化心理品质作为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提高德育成效的突破口,使学生德、智、体和个性谐调地发展。“心理健康教育”则注重与心理健康有关的内容,而心理教育中涉及到的智力训练等内容就不包含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理咨询”对各种心理困扰者经有效诊断、澄清资源,切实补救而解决问题。主要以正常人中有心理问题者为对象,关注对象的现在,注重问题的解决。“心理治疗”针对心理疾病患者,经由精神医学的治疗计划,达到治愈目的。主要以病人为对象,关注对象的过去,注重治疗和预防。“心理辅导”以全体正常人为对象,关注对象的未来,注重预防和发展。坚持“心理辅导”观点者认为,心理辅导与心理教育有以下几点区别:1.辅导是自下而上的,是一种服务,而教育是从上而下的。2.辅导是由内向外的,注重学生内在需要的满足和内在潜能的展现,而教育是由外向内传授的。3.辅导关注的是每个学生的具体问题,重视个别差异,区别对待,而教育则比较关心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重视共同性。4.用“心理辅导”这一概念有利于与港台学者沟通,因为他们常用这个提法。持相反意见者认为“辅导”与“教育”的上述区别是绝对的,“心理教育”并不排斥“为学生服务”,“因人施教”,“注重个别差异”等。 尽管各家所用名称不同,内容有侧重,但研究的核心问题都是“维护和增进心理健康”,因此,本文所谈心理卫生教育就包含了上述各项增进人的心理健康的活动。 二、学生心理卫生的现状 国家教委1989年的一份调查报告指出:对全国12.6万大学生的抽样调查,心理疾病患病率达20.23%[1]。另据资料表明,1992年北京市16所大学中因精神疾病休学、退学的人数分别占因病休学、退学总人数的37.9%和64.4%,在死亡的17例中有9例为患重性精神病而自杀,占52.9%。1989年杭州市完成的“大中学生心理卫生问题和对策”的课题显示,在被调查的2967名学生中,有16.79%学生存在着较严重的心理卫生问题,其中大学生高达25.39%,高中生为18.79%,初中生为13.76%,小学生为13%。北京市某区调查资料表明,学龄儿童有行为障碍者占2.6~5.6%,有精神障碍者占2.2~4.3%,二者混合者占4.3~8.4%。近年来,上海等地有关科研机构调查的中小学生有心理健康问题的检出率为20%。许多中小学生经受不住一点点微小的环境压力和挫折,在别人看来是微不足道的压力,却使之产生极大的挫折感、无力感或高度焦虑,动辄离家出走,受到一点小小委屈便愤而自杀。集体离家出走或集体自杀的事件也时有耳闻。有的研究表明:越来越多的学生求助于宗教迷信,以寻求心灵的安宁和焦虑的摆脱;更有不少学生用算命,抽签(包括掷硬币)的方法来预卜未来。小小年纪就感到悲观、彷徨、孤独、寂寞、活得太累等等。 面对上述状况,一些有胆识的教育学者,心理学者,社会学者纷纷呼吁全社会重视学生的心理卫生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1994年8月31日,《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要积极开展青春期卫生教育,通过多种方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2]表明加强学生心理卫生教育问题已引起全社会的重视。 三、高等院校开展心理卫生工作的情况 我国高等院校的心理卫生工作呈现比较喜人的景象。由于起步较早,并且处在知识结构和素质都较高的文化环境里,已经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1982年北京师范大学建立的心理测量与咨询服务中心,1984年北京大学心理系建立的心理健康咨询室,1985年上海交通大学建立的益友服务中心,1986年华东师大建立的学生问题咨询所,1987年深圳大学建立的学生心理指导中心,以及西安、杭州、南京、长春等地70多所高校先后成立的心理咨询机构仍在正常运转,这些都是高校心理卫生工作的典型代表,其服务对象主要是大学生。1990年岁末,大陆第一个大学生心理咨询专业组织——大学生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宣告成立。这个机构协助各高校开设心理卫生课程或讲座,积极开展咨询服务,通过晤谈、书信、电话等各种形式,对大学生心理出现的失调和障碍进行疏导和治疗,避免了一些悲剧的发生。但是,即使是走在前面的佼佼者,与国外相比仍然显得落后。目前,大陆1075所高校真正开展起心理咨询工作的还只限于几个大城市的几十所高校。 电话心理咨询较之心理门诊有着更广泛的优越性,更易为心态保守的中国人所接受。1987年,天津心理卫生中心顾问陈仲舜教授公开自己私人电话号码,办起了国内史无前例的“救命电话”——心理呼救电话;不久,广州出现了“自杀预防中心急救电话”;南京冒出了“青春热线”;1989年7月,“希望热线”在首都北京正式开通;此后,上海竟同时有60部心理咨询电话“热”了起来。据报道,前来求询者中80%是青少年,有的咨询电话每天接待多达80人次。 目前大陆的心理卫生教育事业尚属创始阶段,缺乏专业队伍,缺乏经济支撑,有些咨询质量不高,尤其是由于宣传和重视不够,还有相当数量的大学生缺乏对心理卫生知识的了解,囿于传统保守观念,即使出现了心理障碍也认识不清,或不愿意前往咨询;有些领导或部门仍然把学生当中因心理或精神因素导致的问题视为政治思想或道德品质问题来处理,结果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专家们认为,仅靠教育界、医学界,心理学界,社会学界的重视和呼吁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社会各方面重视起来,广泛宣传心理健康的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