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哲学与美的哲学

作 者:

作者简介:
阎国忠,北京大学哲学系。

原文出处:
文艺研究

内容提要:

本文从家族、秩序、历程、本原、定位、意义六个角度讨论爱与美,认为爱是个家族,美也是个家族,它们之间有亲缘关系;爱有秩序,美也有秩序,它们之间有相互对应的关系;爱是在历史中展开的,美也是在历史中展开的,它们基本上是同一过程的两面;爱与美有着共同的本原——性、生产、交往、归依或归属、自我实现;理智、意志、情感与真、善、美之间的关系是不均衡的,美作为人的一种生命诉求,不仅涉及情感,也涉及理智和意志。爱的意义是趋向美,美的意义是彰显爱,爱与美的共同意义是调节理智、意志和情感,整合真与善,构成人的以整体——自由为目的的超越性心理结构。


期刊代号:B7
分类名称:美学
复印期号:2009 年 09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如果有人问,最容易激发我们想象、最能够触动我们感情的是什么?那么,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是爱与美。而且我会根据人们的共同感受与经验进一步说:人生中最难以忘却的不是别的,就是爱与美;最令人感到快乐和幸福的不是别的,就是爱与美;构成人的生命中最华彩部分的,不是别的,就是爱与美。

      爱与美是那样的耐人寻味,让我们的先人们沉思冥想,费尽心机。正是从他们的繁复浩瀚的著述中,我们大体知道了什么叫做“爱”,什么叫做“美”。但是我们并不满足,尤其让我们不满足的是迄今还没有找到有关爱与美的关系的系统的知识。我们看到的是孔子、孟子以及柏拉图、普罗提诺、圣奥古斯丁、圣托马斯·阿奎那、斯宾诺莎、休谟、康德、弗洛伊德、马克斯·舍勒等少数哲人提供的不多的相关论述,而这些远远不能解答我们的所有疑问,满足我们这方面求知的强烈欲望。我们需要沿着前人的足迹,继续思索和探求。

      一、爱的家族与美的家族

      将爱与美做一个比较,首先我们发现:爱是个家族,美也是个家族,而且这两个家族有一种内在的亲缘关系。

      正像许多哲人指出的,爱是一个复合概念,是与欲望、认同、同情、怜悯、依恋、友情、新奇、尊敬、忠诚、仰慕、自我价值的实现等因素的组合而成的一种心理体验或经验①。与欲望相结合,而有性爱(eros);与依恋相结合,而有母爱;与情义相结合,而有友爱(philia);与尊敬相结合,而有敬爱(devotion);与怜悯相结合,而有怜爱;与相互认同和关切相结合,而有博爱(aritas)或仁爱(benevolence)②;与同情和惠顾相结合,而有惠爱;与信仰和自我实现相结合,而有圣爱或大爱(agape)。没有与理智、意志以及情感完全无关的爱,因此没有所谓的“纯爱”(cavstas)。

      美同样是一个复合概念,是由对象的不同特征和主体的不同心境相碰撞和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价值判断。与优雅相关的,叫做优美;与秀丽相关的,叫做秀美;与华丽相关的,叫做华美;与娇小相关的,叫做娇美;与和谐相关的,叫做谐美;与雄壮相关的,叫做壮美;与高大恢弘相关的,叫做崇高之美;与凄厉悲怆相关的,叫做悲剧之美;与诙谐幽默相关的,叫做喜剧之美;与奇异怪诞相关的,叫做丑或荒诞之美;与天地、圣神、道、理念相关的,叫做大美或至美。没有与真、善以及想象无关的美,因此没有所谓的“美本身”。

      爱是个家族,是因为它们都是爱的亲属,都体现了人类的克服孤独、分离、疏远,追求完整,融入社会和自然的一种内在的需要和趋向③。

      美是个家族,是因为它们都是美的支脉,都是协调、比例、匀称、秩序、规律、统一、充实、完善的表征和象征。

      作为两个家族,爱和美是这样的具有亲缘性,以至于我们提到爱的时候,不能不涉及到美,因为爱的最终指向就是美④;而提到美的时候又不能不勾起爱,因为只有美才能表达我们对交往、融合、和谐、整体的意愿和渴望⑤。

      二、爱的秩序与美的秩序

      与中国学者注重爱与美的道德意义不同,西方学者更关心的是爱与美自身的秩序⑥。

      如果把爱看做是一种追求完整、融入社会和自然的趋向,如果把美看做是完整或完善的表征或象征,那么,我们会发现,在爱与美的家族中确实存在着一种由个别到一般,由物质到精神,由社会到自然,由具象到理念,最终与天、地、神⑦、人融合为一的心路历程。

      爱,就是融入,是由自身向他人,向世界的逐步融入。首先,是性爱。由于两性的结合,人肯定了另一个人的存在,并和这个人构成为物质(生理)的和精神的整体。整体和孤独的距离,在这里,就是人与动物的距离。爱于是成为使人从性,即自然中超离出来的自我确证。其次,是慈爱,主要是母爱。对于母亲来说,儿女是性爱的见证。性爱是母爱中一个潜在的和必然的因素。但是母爱不是面对性的对象,而是性的结果,需要在物质和精神上有不同的付出,儿女的意义是将母爱引向第三个——与性无直接关系的人,以及与之相关的情感世界。再次,友爱。友爱中依然有性的因素,因此常常被认为是性爱的延伸或过渡⑧。但是,友爱没有性爱的排他性。友爱的对象可以是性的伴侣,也可以是兄弟姐妹,或其他什么人。它所寻求的是更广泛的交往,更大的整体。友爱促使人走向了社会。第四,敬爱与怜爱。敬爱面对的是需要仰视的对象,是在自己之上的;怜爱面对的是需要俯视的对象,是在自己之下的。爱因此打破了性爱和友爱的对等性,并超出自身的生活和情感境域向两个方向获得了拓展,将那些并不涉及性,也不涉及友情的人,甚至自然界纳入了情感范围。第五,博爱或仁爱与惠爱。博爱与仁爱是人类之爱,惠爱是自然之爱,这两种爱是密不可分的。真的爱人类必定爱自然,真的爱自然必定爱人类。博爱、仁爱与惠爱融入了,同时淡化了所有个人的感情,心灵在这里有如虚静空灵的器皿,每一个人,包括那些为自己嫌恶厌弃的人,每一片自然,包括那些对自己毫无利害关系的自然,都能在心灵中找到自己的位置⑨。最后是圣爱或大爱。在基督教的教义里,圣爱(或神爱)是指上帝对他的造物,即世界的爱,我们这里则指人对道、理念,或叫做终极境界的爱。这是像弗洛伊德讲的能够包容整个宇宙的“海洋般浩淼”的爱。个人与世界,主观与客观,有限与无限之间的界限在这里荡然无存,完全消解了。我不再是我自己,我就是世界,同时,世界不再是世界,也就是我。人的人类性、世界性与个性在这里同时得到了最充分的肯定和张扬。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