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希特美学的现代性理解

作 者:

作者简介:
张政文,黑龙江大学文化哲学研究中心教授。(哈尔滨 150080)

原文出处:
中国社会科学

内容提要:

费希特的同一自我理论表明一个重要的飞跃,如果说古希腊的哲学是在智慧中实现自我的存在,包括康德在内的启蒙哲学在知识中确立自我的存在,那么费希特已洞察到行动与自我存在的内在关系,为现代哲学的存在观设计了实践的真实元素。费希特是一个关怀社会生活的哲学家,他的美学思想正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种特殊关怀,突显了艺术在社会精神文化生活中的在场性。在现代性的视域和范式中理解费希特,费希特有着丰富而深刻的原创性美学思想,他关于美与文化的关系、艺术与技艺的关系、艺术与公共生活的关系、艺术与科学的关系、艺术与哲学的关系、艺术与道德的关系、艺术与爱的关系、艺术的自律、艺术的神性、艺术与人类进步等审美现代性的重要原理和命题具有独创的思想深刻性,并对当代美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期刊代号:B7
分类名称:美学
复印期号:2009 年 08 期

关 键 词:

字号:

      雅柯布斯在其《费希特》一书中给予费希特的思想高度赞誉,他将费希特称为“我们时代最伟大的深刻思想家”,①其实,黑格尔就曾说过“费希特的哲学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开辟了新时代”。②19世纪德国浪漫派领袖弗·施莱格尔在描述当时欧洲的文化形势时,将法国大革命、费希特和歌德的《威廉·迈斯特》并举为三个最伟大的时代事件。可见,当时的费希特在思想文化领域有着非凡的影响。

      然而,黑格尔之后,费希特的思想逐渐沉默,被西方的思想界边缘化了。黑格尔就认为费希特同一哲学只是康德哲学与他的哲学之间的过渡。R·克朗纳将费希特思想完全置于德国唯心主义哲学中,把费希特思想定位为德国唯心主义哲学从主观唯心论转向客观唯心论的一个环节。之后,埃尔德曼、费舍、文德尔班、罗维特、卢卡奇等这些对欧洲思想史发展有重大影响的思想家因袭了对费希特思想的这种误解。直到今天,国内许多学者或将费希特哲学视为康德哲学的补充,或将费希特哲学解读为黑格尔哲学的先声,仍囿于这种思维定式。虽然20世纪50年代,德国解释学家R·劳特对费希特哲学的解释学研究改变了费希特哲学的当代命运,费希特哲学在西方当代哲学语境中已成为一个完全独创、自成一家并有着与黑格尔哲学同样重要性的哲学体系。但是,就费希特美学的命运而言,始终未有根本性改变。人们普遍认为与康德、谢林和黑格尔相比,费希特没有系统的美学思想,他关于艺术和艺术家的只言片语也未有深刻之处,甚至国内有费希特的哲学追求自我同一,不需要美学对其哲学进行补充和中介,所以费希特没有也不需要美学之说。

      这些说法与实际有不符之处。一是费希特曾系统研究过康德的美学,他在给家人的信中说“我曾经特别致力于研究《判断力批判》”;③二是费希特与德国浪漫派关系深密,他被推崇为德国浪漫派的理论导师。对费希特美学思想的误解,究其根本,在于对美学本身的误读。美学本意并非是关于美的知识和学问。18世纪德国思想家鲍姆嘉通在创立美学这一概念时,美学(Aesthetics)的核心内涵是关于感性的学问,美学即感性学。可见,美学不只是关于美的知识和学问,鲍姆嘉通认为审美是一种完善的感性,审美的艺术是美学研究的主要方面,但美学也涉及感性的其他方面的研究。康德的美学体系就是由审美批判和审自然批判两个主要部分构成。同时,美学也不一定以哲学体系的方式出现,美学不必一定是哲学的必然组成部分和补充,德国大美学家歌德、莱辛、温克尔曼等人的美学思想就很能说明这个问题。更重要的是,美学是启蒙的产物,在启蒙运动之前,西方只有文艺学,如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却没有美学。从文化发展的历史视域中看,美学是西方社会现代化进程的文化表达,它与15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以来人的感性解放直接相关。在西方,自古希腊开始,就有一种压抑感性的哲学意识形态,存在着一个从忽视感性到淡化感性、再到忘记感性的感性失忆过程。古希腊有着丰富的感性生活和艺术世界,但古希腊哲学却忽视感性。泰勒斯作为欧洲最古老的思想家,在设计宇宙本源时,将宇宙的基始理解为物质的、可感的水;欧洲最深刻的思想家苏格拉底在建造人类本体时,却把人类的终极本体界定为非感性的善;欧洲最有影响的思想家柏拉图在确立认识本体时,又进一步将认识的本位肯定为形而上的真。感性明显地被一步步忽略了。希腊化和罗马时代的哲学进一步淡化感性,斯多葛主义战胜伊壁鸠鲁主义的历程体现了感性在哲学思想文化中被不断淡化、边缘化的历史。基督教中世纪时期,从新柏拉图主义到圣奥古斯丁圣父哲学,再走向圣托马斯的经院哲学,感性最终被遗忘。意大利文艺复兴对视觉艺术的天才性创造的直接后果是感性作为人的主体能力得以恢复,并在现实生活中获得普遍的承认和客观的确立,成为人的现实生存的基本方式。在主体性的语境中,感性实现了解放,成为理解生活、理解世界和理解人自身的重要方式,这才是美学诞生的真正历史语境和文化基础。可以说,美学是感性的解放和感性与理性统一的思想追求的理论表达,就连费希特本人都说“要通过美,来阐释我的基本思想”。④

      如果在这种现代性的视域和范式中理解费希特,可以说,费希特有着丰富而深刻的原创性美学思想,包括美与文化的关系、艺术与技艺的关系、艺术与公共生活的关系、艺术与科学的关系、艺术与哲学的关系、艺术与道德的关系、艺术与爱的关系、艺术的自律、艺术的神性、艺术与人类进步等审美现代性的重要原理和基本命题并对当代美学产生了影响。

      一、同一自我在行动:艺术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技艺

      自笛卡尔“我思故我在”开启了西方现代性哲学后,如何以自我来确认存在成为哲学的普遍主题。经验主义哲学的经验即存在、唯理主义哲学的先验理念即存在都是这种现代性哲学理解自我、解释存在的努力。康德的“先验综合建筑术”之所以具有哥白尼式的革命意义就在于它和解了经验即存在与先验即存在的对抗,成为当时哲学界公认的对自我确立存在的最合理阐释。但是费希特不满意康德的“物自体”理论,认为保留“物自体”概念导致康德的自我主观化,在他看来“自我的本质既不是主观东西,也不是客观东西,而是一种同一性”,⑤具体表现为自我设定自我,自我设定非我,自我在自身中设定一个可分割的非我与一个可分割的自我相对立。自我设定自我就是自我创造自我,自我即存在。自我设定非我意味着人不仅是普遍的存在,而且也是具体的存在,只有非我才能证实自我的对象性活动。自我在自身中设定一个可分割的非我与一个可分割的自我相对立就是解决普遍存在的自我与具体存在的自我的矛盾。在费希特那里,自我规定非我就是人的认识活动,非我规定自我就是人的实践活动,真正同一的自我是在活动中实现的,完满的自我是现实中普遍化的个体和思想中个体的普遍化。费希特的同一自我理论表明一个重要的飞跃,如果说古希腊的哲学是在智慧中实现自我的存在,包括康德在内的启蒙哲学在知识中确立自我的存在,那么费希特已洞察到行动与自我存在的内在关系,为现代哲学的存在观设计了实践的真实元素。

      众所周知,启蒙运动以来,西方以理性引领着思想前行,主流思想家们用理性构建着对世界的理解。包括后现代思想家在内,思想界都倾向将现代性描述为理性的发展过程,区别只在黑格尔等人把理性看成一元的,而哈贝马斯、福柯等人把理性划分为多元的,他们全都忽视了感性、非理性也是现代性的基本构成要素这一事实,他们对浪漫主义文学、非理性主义哲学、现代主义艺术在现代性确立和转型中的作用都重视不够。就德国古典哲学和美学而言,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建立了关于自然的知识,为自然立法;在《实践理性批判》中建立了关于人的知识,为人立法,从而完整地建造了理性现代性;并在《判断力批判》中为消除关于自然的知识与关于人的知识的矛盾而建造了完整的审美现代性。之后,费希特在理性现代性方面发展了康德,谢林也在审美现代性方面发展了康德。德国大诗人海涅评价费希特时说,在费希特身上思想与信念是统一的。这种统一集中体现在费希特对理性的坚定不移中。费希特的同一自我就是理性的,它是人作为生活主体和思想主体的根据,费希特说:“理性是人类生活的基本规律,也是一切精神生活的基本规律。”⑥因此,理性也必然应成为人自身的生存目的,人作为主体应为理性而生,为理性而活:“既然人确实有理性,所以他就是他自己的目的,这就是说,他之所以存在,不是因为某种别的东西应当存在,反之,他之所以完全存在,是因为他应当存在”,⑦人类的现实生活一旦拥有了这种理性自觉,人类就会“合乎理性地建立自己的一切关系”。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