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

作 者:

作者简介:
梁艳萍,湖北大学文学院。(武汉 430062)

原文出处: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内容提要:

从日本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进程可以看到:日本的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也是一个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美学与艺术研究分离的过程。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美学逐渐从哲学、社会学、艺术学等学科分离出来,凸显出来,逐渐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学术体系。由历史的流变来看,日本战后的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越来越呈现出与上个世纪前三十年不同的取向,即不断超越对马克思主义美学艺术理论的功利性研究,超越线性接轨式地套用马克思美学艺术思想,强调对社会现实政治理念的宣传、文艺创作活动的引领与关照,而走向理性化、学术化。当下日本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的研究,已经成为西方美学、艺术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成为西方美学众多学术流派中的一个学派,成为西方美学多元研究中的一元,虽然其社会影响力没有上个世纪前三十年那样广泛、深入,但其在学术研究进程中,学术的、理性的比重却大大增强,在学院派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的价值也日益增强。


期刊代号:B7
分类名称:美学
复印期号:2009 年 06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B83-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4799(2009)02-0012-05

      马克思主义从19世纪末开始传入日本,之后,通过日本学者、马克思主义研究者、政治家的传播和弘扬,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在日本的研究与普及,也为中国等东亚国家的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普及与发展作出了贡献。日本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不仅包括哲学、经济学、社会学、伦理学,也包括美学与艺术理论。

      一、美学与马克思主义在日本的早期传播

      日本近代对西学的大量引进,特别是哲学、美学学科的引进和马克思主义学说的传入,为日本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传播和发展提供了基本条件。

      日本在幕府末期,为了“王政奉还”、“君主立宪”,革除当时存在的社会痼疾,建设强大的日本,开始派遣有识之士游学西方,寻找救国之真理与方法,西周、福泽谕吉、森鸥外等都属于被派遣者。明治维新(1868)以来,日本一直非常注重西方学说的引进、翻译和研究。日本与中国等东亚国家现在所使用的“哲学”一词,就是日本哲人、现代启蒙思想家西周在《百一新论》一文中由德文的“Philosophy”翻译而来的。“美学”一词的缘起则说法颇多。日本当代美学家今道友信认为,中江兆民所翻译的《维氏美学》是“汉字文化圈”中使用“美学”一词的最早记录。但据史料记载,学理意义上的“美学”一词的介绍与使用应在中江兆民之前,是西周在1866~1867年间为德川庆喜所作的御前讲座《百一新论》中最早引进使用的。尽管西周在此文中仍然是以“善美学”(エステチ-キ)形式出现,但从其日语与西文发音的对应来看,“善美学”直接指向的就是德文的“sthetik”,此后西周虽曾用“佳趣论”、“美妙学”等语词来解释“sthetik”,但依据西周在《百一新论》中的解释,“善美学”指的就是美学。1879年1月13日,西周在“宫中御谈会”上为王宫贵族讲授《美妙学说》,在此,西周对“美妙学”进行了详细的界说,他认为:“美妙学(エツヤチクス)是哲学的一种,与所谓美术(ハイソア一ト)有着共通的原理。”[1]3然后,他依据哲学的逻辑思辨定义“美妙学”,区分了“美妙学”与道德、法律、宗教的差异,认为“美妙学”主要是以美术为对象,研究其美的一种学问。在《美妙学说》中,西周将美妙学分解为内部元素与外部元素,分析了“感性”、“情感”、“想象”、“趣味”、“可笑”等美学(美妙学)的范畴。《美妙学说》的前半部分辨识“美的自律”,后半部分分析了美学所应承担的社会启蒙与教育责任。关西学院大学加藤哲弘教授认为:西周对于美妙学说的解释在日本思想史上导入了功利主义美学的因子,也属于“明六社”的共同理念,这与当时崇尚实学的社会风尚有相当密切的关系[2]3。可见,对西方美学的介绍,西周无疑是最早的,且其《美妙学说》实际上是日本也是东亚近代的第一篇美学文献。

      1870年,加藤弘之在他的论著中首次介绍了马克思其人及部分观点,加藤的介绍可视为马克思学说在日本的第一次登陆。以后,加藤还撰写了《人权新说》(1882),传播唯物主义思想与社会主义思想。在加藤等人的倡导下,日本大学逐渐形成了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的风尚与传统。

      1881年,森林太郎(森鸥外)和大村西崖将德国悲观主义美学家爱德华·冯·哈特曼的《美学》(esthetik)编译为《审美纲领》,作为东京大学、庆应义塾大学等学校的《美学》授课讲义,美学开始进入日本大学的课堂。在《审美纲领》的编译前言中,大村介绍说:“审美虽固局一法宗,因须相应全理本迹,必双融彼此,自夷齐难哉。统摄包含使物无不罄,笼罗该括致事有所归。是以往哲诠量,众贤鼓吹,旁经委他,异部纷纶。白道尚隐,没铁无塔,无由辟精艺之胎藏,虽法尔备具,美学之金界未圆。……鸥外求法请益,讲敷显扬,斯土始全的传艺苑,忽得津梁。今以所诵出兹,审其证诠,采彼多言,述此纲领,简文正摄,深义少册,妙期总持。”[3]1大村在这里详述了此书的来源、翻译的情形与过程以及他们对于《审美纲领》的评价与期许。

      1882年5月14日,美国学者费诺洛莎应日本龙池会之邀在上野公园内的教育博物馆观书室演讲《美术真说》。在演讲中,费诺洛莎论述了“美术与非美术的区别”以及美术(艺术)的内在本体与外部的关系,认为“美术是善美的”[1]37。费诺洛莎从美学理论的高度对“美术”——美的艺术进行了高度抽象的解释,认为艺术家的技能是艺术的决定因素,艺术具有愉悦性,艺术源于模仿——是对自然与现实的模仿。费诺洛莎从艺术与非艺术、艺术定义的三种方法、艺术的审美价值等视角,阐述了美术的奥义、美术作为艺术的特质及其价值、美术与美学的关系等问题。费诺洛莎在东京大学和东京艺术学校教学期间,深入研究西方艺术美学与西方艺术史,开了日本艺术学研究之先河。

      1883年,中江兆民翻译出版了法国学者维龙(Eugene Véron)的《美学》(L'esthetique,1878),将其定名为《维氏美学》。中江兆民的翻译出版之后,“美学”作为确定的学术术语流布开来。中江不仅翻译了《维氏美学》,而且还在1882年介绍了空想社会主义、拉萨尔主义和马克思主义。虽然中江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解、认识与阐述还有相当大的局限性,但他的介绍的确为马克思主义在日本的传播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