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B83-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409(2009)04-0031-07 陆梅林先生是我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美学家、文艺理论家。他早年就读于广西桂林淮南俄文专科学校和鄂豫边区民主建国大学,40年代参加新四军,历任《新华日报》、《实话报》负责人,中共中央宣传部斯大林著作编译室、中共中央编译局部门负责人,文化部中国艺术研究院外国文艺研究所、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所长及院学术评委会副主任、副院长。他还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文学学科评委,中国社会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文学学科评委,全国马列文论研究会副会长。陆梅林先生1946年开始发表作品。特别是在1979年到1995年不到20年的时间里,他发表了数十篇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美学的论文,为我国当代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作出了突出贡献。1983年由他辑注的《马克思恩格斯论文学和艺术》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1991年由他主编(与龚依群、吕德申合作)的《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大辞典》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前者是我国学者第一次系统地对经典著作中的文艺论述进行分门别类的辑注,后者是我国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研究一个时期的集成,二者对于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都具有重要文献意义。 一 新时期以来,关于马克思主义美学的重要论争之一是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有没有体系的论争。早在1961年,陆梅林先生就翻译了苏联科学院学者集体撰写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美学原理》一书,该书从美学发展史、艺术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美学范畴、艺术种类、创作方法等几个方面展开了对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的叙述,显示了马克思主义方法在美学、艺术学领域中的变革意义和巨大威力。1978年,陆梅林先生在《体系与精神》一文中,分“科学的理论基础与方法论”、“艺术起源论”、“艺术发展论”、“现实主义文艺创作论”、“文学艺术和无产阶级”等几个部分全面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概貌。因为陆先生所作的工作是建立在对经典著作相关言论的编辑、注释基础之上的,所以他的呈现和阐释,具有文献的科学性和理论的系统性,因此极具说服力。当有人后来提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不存在一个完整的体系,不过是些断编残简,不过是些手稿书信,没有理论所要求的完整性时,陆先生再次在《光明日报》上撰文,以《从整体上掌握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纪念马克思逝世一百周年》为题,从历史、特色、内涵等几个方面阐释了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体系性。他的观点引起了广泛注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那么,为什么要体系性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呢?或者说为什么要强调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的体系性呢?陆梅林先生有着自己的独特思考。 他指出,当人们不是从整体上去把握,而只是披阅经典、寻章摘句地去研究的时候,往往会很直观地认为,关于文学和艺术,马克思和恩格斯不过只是有一些书信和手稿罢了,结论顶多是带有个人兴趣的即兴感谈,不具有普遍意义,因此也谈不上对文艺运动的指导。在苏联的早期,人们甚至认为,这是有待建立的一门学科,或者说这门学科是由普列汉诺夫建立的。普列汉诺夫在没有阅读过《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与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的情况下,通过独立研究在文艺起源上得出了与马克思相似的结论,确实对唯物史观作为方法论的运用有示范作用,其贡献不可抹杀,但苏联20世纪二三十年代庸俗社会学的流行,经济决定论的简单化理解,“妨碍了那个时期对马克思主义美学进行卓有成效的研究”[1](P34)。那些说马克思主义美学不成体系的人,“他们的论据,说来说去,无非就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没有写过一部系统的美学和文艺学专著”[1](P33)。显然,马克思主义美学作为一个体系性的存在,不是一个显而易见、不证自明的对象。 确实,马克思主义美学没有像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那样的理论形态,当人们按照既定的“体系”观念从表面上来考察马克思主义的美学、文艺学时,难免说不存在体系完整的马克思主义的美学、文艺学。这就使得对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体系性的强调显得格外必要。实际上,“没有——有——自成体系”的认识进程是对马克思主义美学下判断的普遍现象,这在世界美学史上存在过,其过程在中国也复演了一遍。 貌似纯粹体系有无的学科之争,其背后隐藏着的历史动因,是要不要用马克思主义指导我们的文艺实践的问题。陆梅林先生指出:“否认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和文艺理论有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也就否认了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科学性,贬低了它的指导意义。”[1](P2)在实践中,一些学者急功近利的思想,带来了对艺术反映论、现实主义创作论的简单化理解,以及对文艺与政治、文艺与时代关系的庸俗化理解。看来,要恢复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本来面目,就必须在“完整、全面、科学”的掌握上下功夫。陆先生认为,马克思主义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作为一个科学的体系,对其进行深入研究需要着重于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它与德国古典美学的关系。正像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的来源之一一样,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直接前提是德国古典美学。不在德国古典美学的庞大体系中,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获取理论的发展和丰富,那只能是另外一种虚无主义。“我们对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来源的研究,还是很不够的”[1](P38)。二是它与中国美学的关系。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普遍真理并不独立于任何民族文化之外,中国传统智慧和优秀文化遗产也是丰富马克思主义的精神财富之一。指导中国文艺实践的马克思主义美学不与中国文艺实践结合,是不可想象的。换言之,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民族化是发挥其指导作用的重要前提。三是对无产阶级文艺运动经验的总结。其实,在无产阶级文艺运动中所遇到的大多数问题,已经从现实运动中提出了运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解决问题的要求,比如文艺与政治的关系、文艺与阶级斗争的关系、作家进步的世界观与创作方法的关系、普及与提高的关系、无产阶级的文化领导权、作家对于生活的高点审视与实践介入(出与人的关系)的问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