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TU-85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4339(2009)01-0024-05 书院是中国古代士人围绕着书,开展藏书、读书、讲书、著书等各种活动,进行文化积累、创作与传播的文化教育组织[1]。它起源于唐末,兴盛于两宋。虽然随着岁月的流逝,书院制度已沉寂于历史的长河,但是它所体现出的“天人合一”的儒家思想,“自由开化”的教学理念,尤其是它在美德教育和情感教育方面的成功之处,在今天依然有很多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书院的建造多由士人主持和参与,从选址布局到造型风格、空间意境无不体现出文人的情趣和风采,具有丰厚的文化内涵和底蕴。当我们漫步其中,每一棵历尽沧桑的树木,每一片饱经风霜的砖瓦,仿佛都向我们展示着书院建筑特有的人文气象和文化张力。而其中,镌刻于楹柱之上含意隽永、韵味悠长的楹联,更是给人以不尽的感怀与回味。 楹联,俗称对联,由骈文和律诗移植而来,是独具中国特色的文学形式。因其语言精炼、生动活泼而广泛流传,被称为“诗中的诗”[2]。楹联在庙宇、宗祠、宅第等建筑中得到广泛应用,似乎已经成为中国传统建筑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楹联内容以渲染景物、启迪情思为主,其所表现的审美角度和审美方式,是人们审美经验的总结,能给人以启示和指导。言辞优美、寓意深远的楹联往往和精美的建筑相得益彰。相较于祀祖颂德的宗祠楹联、超然玄妙的寺庙楹联,书院楹联多含导化性情、启迪智慧之意蕴,不仅有美化修饰建筑的作用,更是儒家文化在书院中最直接的体现。 本文从楹联的角度出发,探讨了中国古代书院的建筑审美取向,让我们在书院楹联的字里词间,一同感受中国传统文化和儒家思想的独特魅力。 一、“天人合一”的选址思想 讲求风景环境的选址和经营,寓教化于游息之中是书院文化的突出特色,所谓“择胜地、立精舍,以为群居读书之所”。这种选址观念主要是受到儒家“天人合一”、“天人感应”思想的影响,即顺应天道,以求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因此,书院多建于山林胜地,如宋代“天下四大名院”皆处于风景优美的名胜之地:白鹿洞书院借庐山一角,岳麓书院临湘水余波,嵩阳书院得太室山清玄之气,石鼓书院映回雁峰叠嶂重峦。书院楹联多以吟咏山川景物、赞美学习环境为题,点出了书院选址者有意将自然美纳入到书院之中,使之成为审美教育的组成部分。 江西白鹿洞书院建在庐山五老峰下,四面环山,形若洞天,贯道一溪穿流其中。书院楹联曰:“泉石可人,烟霞友(老)我;青山傍屋,绿树盈门。”清澈的山泉从石洞中缓缓流出,令人赏心悦目;天空中云蒸霞蔚,好似可抒襟怀的挚友;书屋依偎于葱茏森郁的青山,门前种满了翠色欲滴的碧树。难怪朱熹评此地“无市井之喧,有泉石之胜,真群居讲学、遁迹著书之所”。安徽还古书院,依山垒石而建,背山临水,风景秀丽。有联曰:“山郭翠成围,吞吐日月;松风净于洗,拂拭图书。”在这里,宁静幽美的山水和自然恬淡的心境和谐地融为一体,书院环境清幽静谧,有如世外桃源,真乃读书人修身养性、研讲学问的好地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隐逸思想暗含其中。杭州万松书院,北赏西湖,南观钱江,满目清新,尽在眼底,其明道堂楹联:“倚槛俯江流,一线潮来文境活;迎门饮湖绿,万松深处讲堂开。”凭栏俯瞰钱江,汹涌而来的“一线潮”仿佛能拓展思路,给人奇妙的创作灵感;门外是清澈秀美的西湖,宁静的书院便藏于松涛深处。 清雅幽静的环境不仅能令士人逃避世俗的烦扰,潜心研习学问,同时,儒家学派认为,自然山水具有某种与人的精神品质相类似的形式结构,具有德化的作用。秀丽多姿的山水能陶冶人的情操,使人获得精神上的感应和共鸣,从而有助于人自身的完善。孔子所说的“智者乐水,仁者乐山”以及老子所谈到的“上善若水,上德若谷”均体现了这样一种“比德”的审美理想。山水比德的楹联在书院中非常常见,如“萦回水抱中和气,平远山如蕴藉人。”(凤凰山敷文书院联)中和、蕴藉正是儒家对人的涵养所要求的一种极高境地。白鹿洞书院朱子祠联:“鹿豕与游,物我相忘之地;泉峰交映,仁智独得之天。”借“泉峰交映”之明丽,“鹿豕与游”之野趣,涤荡胸襟,领悟哲理,以“至虚至明”的襟怀达“物我相忘”的境界。才智学识的培养不仅来源于书本,灵山秀水亦可孕育英才,成大器者岂惟黄卷青灯。龙泉书院楹联:“泉石问得少佳趣;二三子当异寸阴。”便是告诫生徒刻苦学习的同时,不要忘记到山水中去培养情趣,陶冶情操。 书院的选址除了注重自然环境之外,还强调历史文化古迹、名士遗踪等人文环境。问津书院位于湖北省黄冈市,相传孔子自陈蔡去楚过此,曾使子路问津于河畔,故名问津[3]。其讲堂联曰:“圣迹岿然,仰止高山如阙里;津声宛在,依稀流水即洙源。”联语将书院和孔子之行紧密联系在一起,圣人遗迹高山仰止,问津之语犹在耳畔,进而颂赞了书院的古老和正宗,此地之重要性犹如“阙里”、“洙源”。 南溪书院在福建尤溪县城南的公山之麓,尤溪是宋代理学家朱熹的出生之地,书院内的楹联多与其生平事迹有关,彰显了书院的理学气息。朱熹做有名诗《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有人认为诗中的“方塘”就是在其自幼学习生活过的尤溪,因此南溪书院内亦建有半亩方塘及活水亭、天光云影亭等建筑,亭上楹联多取材于此诗。如活水亭联:“道通鱼跃鸢飞外,人在天光云影中。”构思巧妙,情景交融。想来书院中生徒在此追思先贤之余,也能从楹联中体会出深刻的人生哲理;而书院亦可凭朱公之盛名显示其自身的正统性,在超逸中追求社会的知名度和号召力。 书院为佳美的山水增添了文雅内蕴,山水令宁静的书院倍显静谧清幽,山以人重,人以文传,人文融进了自然,自然又变成了人文的一部分,真正做到了 “情景交融”、“天人合一”。以现代的观点而言,它是将环境科学中的“生态学”,建筑科学中的“有机建筑论”、“绿色建筑论”,行为科学中的“环境主义”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因而中国古代书院环境的建设经验,在我们今天进行跨学科研究时,依然有一定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