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按照美的原则来生活的。衣着的款式服饰,食用的锅盆碗盏,住所的檐柱门窗,舟车的造型设计,大至巨无霸的机械,小至细而微的纽扣,无不是按照美与实用相结合的原则来创造的。西方思想家面对大千世界,对什么是美,以及美在人类生活中的地位和价值,作哲学思辨,开创了美学的学科。美学史家则把各个时期美学家对这个问题的构想汇集成美学史。西方美学史的特点,有如鲍申葵(Bernand Bosanquet)在他的《美学史序言》中说的: 美学理论是哲学的一个部门。它的存在是为了知识而不是给实践以指导。因此,这本书主要是给那些对哲学感兴趣,希望了解世界历史上各个时期的主要思想家,关于美在人类生活体系中的地位和价值有那些构想的读者而写的。十分重要的是,美学哲学家必须坚持不用一套批评原则和观点去不恰当地侵犯艺术领域。这种看法可能招致人们对美学的非议。但只要它具有真理性,招致非议也是值得的。我们常说,艺术是无用的。与它有血缘关系的美学也是应该是无用的。总之,美学理论家希望了解艺术家。其目的不是给艺术家带来干扰,而只是为了满足自己对知识的兴趣。 鲍申葵这番话是有代表性的。它概括了几乎是所有西方美学史的主要特点。这类作为哲学一个部门的美学史确确实实地遭致了极大的非议。现代哲学家、诗人山泰雅纳(Santayana)把它们称作“纯粹的废话”(Sheer verbiage)。勃勒尔(D.W.Prall)把这种传统美学直接称之为“实际上的伪科学(pseudo-science)或伪哲学(pseudo-philosophy)。他说: 它的主题像梦一样充满假象和摇摆不定。它的方法既不是逻辑的,也不是科学的,也没有获得实验的充分证明……它没有经过实践的检验,也没有用规范的术语使之成为真实的信条,或彻底满足人们的心灵崇拜。它无益于艺术家的创造,也无助于初学者的欣赏。 传统的西方美学的最大问题,就是切断与它有血缘关系的文学艺术的联系,而致力于对什么是美和美感这类问题,作形而上学的思辨,以致丧失了理论根据和活力。然而,就是这种充满空谈,而没有丝毫涉及中国美学思想的西方美学,在二十世纪传入中国后,却成了中国学者心目中唯一的美学模式,极大地影响到中国美学研究达百余年。 这里呈现给读者的《中国美学史》是一个异类。它以无关实用而集中表现美、创造美感的文学艺术为研究对象;以总结文艺创作经验的美学思想为其内容;以介绍美的知识而又给予文艺以指导为它的目的。由于中国美学史与中国文艺发展史紧密相连,我们首先必须对中国文艺史的一个最基本的特点给予足够的重视。三千年的中国文艺传统是现存于世持续时间最长,内容最为丰富,且具有突出民族特点的文艺传统。它像一条滔滔长河,由抒情文学开其源,主其流,引导着它的发展方向,是什么原因使得中国抒情文学对整个中国文艺发生如此巨大的影响?应该是它的核心价值。抒情文学的核心价值是什么?我们不妨先来读读下列一些有代表性的作品,再来寻找答案。 南有乔木,不可休息。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翘翘错薪,言刈其楚。之子于归,言秣其马。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翘翘错薪,言刈其蒌。之子于归,言秣其驹。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诗经·周南·汉广》)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刘方平:《月夜》) 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雨山排闼送青来。(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晏殊:《浣溪纱》)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白朴:《天净沙·秋》) 千家笑语漏迟迟,忧患潜从物外知。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黄景仁:《癸巳除夕偶成》) 以上脍炙人口的名篇,无关叙事,不涉深思;也没有表现什么超越的“理式”;如果以反映生活的深度和广度来衡量,实在够不上有什么突出的成就。它们为什么历久弥新,令人吟咏不辍呢?我想起了江淹《新体诗序》中的一段话: 夫楚谣汉风,既非一骨,魏制晋造,固亦二体。譬犹蓝朱成彩,杂错之变无穷;宫商为音,靡曼之态不极。故蛾眉詎同貌而俱动于魄,芳草宁共气而皆悦于魂,不其然欤!③ 江淹认为,不同的抒情作品,有一致的“动魄”、“悦魂”的作用。这个作用,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美感作用。古代曾经用“味”、“兴趣”、“趣味”、“情味”等等来说明它。这些不同的术语,包括大体一致的内涵。但经过对抒情文学经验和作品的仔细研究思考,我认为只有“情味”既鲜明地标示抒情文学的本质,又包含其影响,是全面而准确地概括抒情文学美感作用的义界。情味是中国抒情文学的美感和价值。它培养了中国人的审美习惯。这种习惯转过来要求叙事文学、音乐、绘画等各个领域的作者在他们的创作中以具有情味为高格。情味也就成了引导中国文艺发展的方向和中国美学研究的核心。这部《中国美学史》实际上是抒情文学的情味在理论上和实践中形成、发展以及全面扩张到其它文艺领域的历史。 把美感与味觉联系起来,是中国美学的传统,却是西方美学的大忌。在西方美学中,提倡视觉、听觉而反对味觉与美感相联系的言论屡见不鲜。现摘引若干如下: 苏格拉底(Socrates 470-399B.C.)认为,美应该是通过视觉、听觉而得到的领悟。它的作用是为灵魂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