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B83-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4799(2008)06-0019-06 在刚刚过去的20世纪,具有世界影响的马克思主义美学和文艺学,并没有像有人认为的那样变得僵化和停滞不前了,相反,它在世界各国都获得了不同的发展,依然充满强劲的生命力。西方当代一些重要的美学和文艺学流派及理论大家,谁也无法绕过马克思主义美学和文艺学,他们或者与其展开对话,或者从中吸收理论营养,都把它放在无法取代的重要位置。同时,当代马克思主义美学和文艺学的发展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多样而复杂的局面,出现了历史性的变化,它已经不是只此一家别无分店了,而是形成了一种多样性和开放性的格局。如何科学认识当代马克思主义美学和文艺学客观存在的各种形态的新格局,如何深入分析形成这种多样性新格局的种种社会历史文化因素,如何准确地阐发多样性格局的出现对于马克思主义美学和文艺学发展的重要意义,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具有创新意义的理论课题。 一、一个不争的事实:多种形态的出现 杰姆逊曾经指出,当代马克思主义可以分为三种不同的形态[1]9。事实上当代马克思主义美学和文艺学也同样存在三种不同的形态,即苏联形态的马克思主义美学和文艺学、中国形态的马克思主义美学和文艺学及西方形态的马克思主义美学和文艺学[2],[3]121~122。这种划分符合当代马克思主义美学和文艺学的实际情况,已为多数人所认同。但是作为20世纪马克思主义美学和文艺学新出现的现象,人们对这三种形态的历史语境、理论语境和个性特征虽有初步认识,但也存在不同看法,对它们的深入认识还需有个过程。 首先是苏联形态的马克思主义美学和文艺学。目前国内外对这种形态理论话语的研究存在不少问题,普遍的看法是否定多于肯定,主要问题是将其固定化、模式化,缺乏一种历史主义的态度。马克思主义美学和文艺学在俄罗斯这块土地上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世纪,其间发生了复杂的变化,从俄国到苏联,从苏联前五十年到苏联后四十年,绝不是用一种简单的“模式”就可以了断的,我们与其称之为苏联形态,还不如称之为俄罗斯形态。在俄罗斯,把马克思主义运用于美学和文艺学是从19世纪末开始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普列汉诺夫和列宁为代表的俄国马克思主义者把马克思主义运用于文艺研究领域,于是产生了俄国马克思主义美学和文艺学,它的崛起是世界美学和文艺学的重大事件,对20世纪世界美学和文艺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和深刻的影响。俄罗斯马克思主义美学和文艺学在俄国的产生和发展,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十月革命前是同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同马克思主义在俄国的传播密切相连的,十月革命后是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密切相连的。离开这些具体的社会历史语境,就很难对这种形态的理论话语的理论价值和局限作出历史的科学的评价。西方所说的马克思主义美学和文艺学的“苏联模式”一般指的是苏联时期,对此也要作具体的历史的分析。十月革命后,面对社会主义文化艺术建设的实际,列宁在同无产阶级文化派的斗争中,提出了继承传统、面向生活、扎根人民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纲领,卢那察尔斯基在同“左”的文艺思潮斗争中,也提出了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纲领,阐明了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的性质、任务、特点等一系列重要问题。这些理论成就是难以否定的。同时,这个时期也出现了“左”的文艺思潮,出现了把文艺等同于经济、等同于政治的庸俗社会学和教条主义,它们给马克思主义美学和文艺学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损害。对于苏联时期的马克思主义美学和文艺学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要把政党的文论、政治化的文论同学术化的文论加以区别,这个时期确有一批学者在政治化语境中几十年如一日从事马克思主义文艺论著的编选和研究,依然孜孜不倦坚持马克思主义美学和文艺学的学术研究。二是50-60年代以后,特别是70-80年代以后,苏联的马克思主义美学和文艺学有了很大发展,出现了一批很有理论价值的文艺论著,在理论上完成了从文学意识形态本质论到审美意识形态本质论的转变,出现了形式结构研究同历史文化研究相融合的趋势,如巴赫金的整体诗学研究、赫拉普钦科的历史诗学研究等。 其次是西方形态的马克思主义美学和文艺学。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和文艺学是当代马克思主义美学和文艺学的重要形态之一,是一种非常复杂和矛盾的现象。在相当一个时期里,不少人认为“西马非马”,因此,对这种形态需要作历史的科学的分析。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和文艺学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遭到失败,现实的变化使西方一些知识分子对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对苏联模式的马克思主义提出了质疑,试图重建马克思主义,他们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对反映论、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观点提出质疑,把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从政治批判转向意识形态批判、文化批判。在这种思想指导下,西方马克思主义非常重视美学和艺术问题,他们认为艺术对资本主义有巨大的否定作用,可以通过艺术“幻象”来颠覆资本主义。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重要组成部分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和文艺学,是作为苏联模式的马克思主义美学和文艺学的对立面存在的,它早期在德国、意大利和法国得到发展,后来扩大到英国和美国,目前已被普遍认为是20世纪重要的有世界影响的西方美学和文艺学流派。在解决现实问题和文艺问题时,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和文艺学充分表现出其特点,但也充分表现出其矛盾:一是面对时代问题和文艺问题时,他们自认为是马克思主义者,他们总是试图从马克思主义的“真正传统”中得到理论支持,总是想同苏联模式马克思主义划清界限。问题是他们对所谓“真正传统”的理解是不全面的。同时,所谓“苏联模式”固然有教条主义、庸俗社会学的一面,但也不能把它好的一面给完全否定了。比如,苏联马克思主义美学和文艺学中的历史主义精神恰恰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和文艺学所缺乏的。二是面对时代问题和文艺问题时,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和文艺学十分重视从西方其他学术思潮中吸收有益养分,使自己变得更有生气,但同时也存在一种混杂的现象,即马克思主义成分和非马克思主义成分杂然并存。 第三是中国形态的马克思主义美学和文艺学。中国形态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中国形态的马克思主义美学和文艺学则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文艺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中国形态的马克思主义美学和文艺学的发展是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发展同步的,它产生在以鲁迅为代表的30年代的革命文艺运动中,40年代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则标志着它的形成,其后又经历了十分曲折的发展过程,到了新时期才有了新的发展。中国形态的马克思主义美学和文艺学既不同于苏联形态,也不同于西方形态,它的产生有深刻的社会历史文化语境。它是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相连的,是同新民主主义文化建设和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紧密相连的。离开这个大语境,或者以苏联形态要求它,或者以西方形态要求它,都是无法把握它的特点的。认识中国形态的马克思主义美学和文艺学的特色,是非常重要的。中国形态的马克思主义美学和文艺学有三个鲜明的特点:一是以人民为本位,这就是毛泽东提出的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方针,文艺为人民服务的方针;二是实践品格,这就是认为千百万人民群众的革命实践活动和建设实践活动是文学艺术的源泉,同时文学艺术也积极作用于千百万人民群众的革命实践和建设实践;三是民族特色,这就是认为中国形态的马克思主义美学和文艺学不是死搬马克思主义的教条,而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革命文化实践和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实践的科学总结。同时,又是同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密切相连的。应当看到中国形态的马克思主义美学和文艺学在新时期有很大的发展,它破除了苏联模式的教条主义和庸俗社会学的束缚,也从西方文论中吸收了许多有益的成分,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艺术建设的实践,有了不少很有价值的理论建树。当下西方有些人看不上中国形态的马克思主义,讥讽为“农民马克思主义”。但是,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随着中国经济巨大发展带来的中国文化的巨大发展,随着中国在世界影响的扩大,面向中国社会实践的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的世界意义和世界影响,以及面向中国文化实践的马克思主义美学和文艺学的世界意义和世界影响,就会日益显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