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当代美学出现了多元展开的新局面:一方面,实践美学与后实践美学之间以及同时批评这两种理论的观点展开了多层次的论争;另一方面,各派都有一些学者在努力做一些建设性的工作,尝试按各自的思路建构比较系统的美学理论。正是在这一学术背景下,作为众多建设性尝试中的一种,我提出了实践存在论美学的构想。我并不认为这一构想已经很成熟,只是自认为实践存在论美学比起现有的四大派美学、包括实践美学,有了一些推进,今后有可能成为建设当代中国美学理论的众多可供参考的思路之一。本文想着重谈一下我是为何以及如何走向实践存在论美学的。 一 众所周知,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学大讨论,围绕美的本质问题,形成了当代中国美学四大派:以吕荧、高尔泰为代表的主观派美学,以蔡仪为代表的客观派美学,以朱光潜为代表的主客观统一派美学,以及以李泽厚为代表的客观社会派美学,即后来的实践美学。① 四大派在文革后或多或少都有发展,特别是通过学习、研讨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除了客观派以外,各派原有观点都发生了一些相互接近的变化,而李泽厚的客观社会派美学则发展为实践美学(虽然李泽厚先生本人一直到2004年才接受“实践美学”的提法)。由于种种原因,到80年代中后期,其他三派美学的影响逐渐减小,而实践美学则逐渐上升到主流派的地位。 但是,与此同时,围绕着实践美学的诸多观点也展开了一系列的争论。80年代后半期,刘晓波向李泽厚发起挑战,他与李泽厚的对话在当时影响颇大。1993年,陈炎先生发表《试论“积淀说”与“突破说”》,批评李泽厚的“积淀说”。“积淀说”是李泽厚实践美学的一个重要观点,认为通过实践,人的主体心理结构在审美方面得以积淀,客体的积淀为主体的,理性的积淀为感性的,集体的积淀为个体的。陈先生提倡“突破说”,批评李泽厚的“积淀说”片面强调渐变,是文化上的保守主义。1994年,杨春时先生发表《走向“后实践美学”》一文,对实践美学提出了十点批评。杨先生认为,李泽厚的实践美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把实践直接作为美学的基础,跳过了很多中介环节,直接推论到美学基本问题;审美强调超越性,而实践没有超越性;审美强调个体性,而实践往往是群体的、集体的、社会的活动;审美强调感性,而实践强调理性,带有目的性。一开始,我为李泽厚先生辩护,先后发表了两篇文章与陈②、杨③ 两位先生商榷。然而,随着讨论的深入,我发现,李先生的实践美学并非十全十美、无懈可击;而后实践美学似乎破多立少,暂时还无法抗衡、更无法取代实践美学,但他们对实践美学的批评仍然不无合理、可取之处,有的批评确有振聋发聩的功效,虽然从整体上说,我认为他们的批评还未能切中实践美学的要害。这场实践美学与后实践美学长达数年的争论引起了我认真而深入的反思,促进我重新学习有关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研读西方现当代哲学、美学尤其是现象学的论著,思考当代中国美学应当如何走出沉闷、停滞的现状,真正有所突破、有所推进。 此后几年,我对实践美学的认识发生了一些变化,开始认识到,李泽厚实践美学的某些重要方面确实存在着薄弱环节和缺陷。而且,我愈来愈感到,实践美学并非铁板一块,而是派中有派,除主流派的李泽厚外,还有非主流派的蒋孔阳、刘纲纪、周来祥先生等人,当然他们三位的观点并不完全一样。蒋孔阳先生的美学主张与李泽厚就有很大的不同,蒋先生在美学上,更强调审美的个体性、感性、情感性,强调审美的生成性,认为美不是固定不变的、现成的。他的美学思想中包含着一些现在还可以进一步发展的、非常有价值的观点。我还认为,不但非主流派实践美学有进一步发展余地,即使是李泽厚的主流派实践美学,同样也可以进一步改进、发展和完善,并非已经过时,更非一无是处。现在对实践美学的批判,在我看来并非都有道理,其中有的批得过了头,有的并没有切中要害,还有的有强加于人之嫌。当然,实践美学的不足和局限是毋庸置疑的,是需要认真反思的。反思正是为了促进实践美学的变革和发展,增强其生命力。 正是在这样一种情况下,我对李泽厚的主流派实践美学,开始从全面辩护到反思其局限,逐步认识到其最主要的问题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没有完全超越西方近代以来主客二分的认识论思维框架,而这是中国美学要真正取得重大突破和发展的主要障碍;第二,对实践的看法失之狭隘,无法真正成为美学的理论根基。 先看第一方面。李泽厚明确讲过,美学的基本问题是认识论问题。李泽厚早期在《论美感、美和艺术》(1956)中就说过:“美学科学的哲学基本问题是认识论问题。美感是这一问题的中心环节。从美感开始,也就是从分析人类的美的认识的辩证法开始,就是从哲学认识论开始,也就是从分析解决客观与主观、存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这一哲学基本问题开始。”④ 后来,李泽厚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似乎有所改变,但一直到八十年代末的《美学四讲》中仍然没有放弃或否认把美和美感作为主客关系置于认识论框架内的基本思路。《美学四讲》的逻辑构架就是美—美感—艺术三大块,内中隐含着先有客观的美、再有主观的美感的主客二元对立的认识论思路,所以其虽然强调了人类学本体论的主旨,即以人为本体、以“自然的人化”为中心展开论述,但在美论一开始就提出“美是什么”的问题,即使没有直接替美下定义,且对“美”的含义作了多层次的分析,然而最后还是去寻找抽象的、普遍的“美的本质”(=“美的根源”),未能完全摆脱本质主义的理路(虽然从总体上看,李泽厚的主体性实践美学的丰富、深刻内容是超越、突破了认识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