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等主导:毛泽东时代的政策价值取向

作 者:

作者简介:
李勇军(1974-),男,湖南炎陵人,天津商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讲师,南开大学博士研究生.天津商业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天津 300134; 费广胜 山东科技大学 文法学院,山东 青岛 266510

原文出处: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内容提要:

平等是一种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工具性价值,既可作为社会主义革命的目标,又可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在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以后,毛泽东不断丰富和发展了其平等思想。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毛泽东选择了以平等为重、以平等为先的策略。为此,毛泽东不仅发动了政治和思想上层建筑的革命,而且在所有权、分配制度和干群关系等方面,作了种种政策安排。尽管毛泽东时代后期的政策价值主导取向选择的关键性问题在于其过于一元化,但是,不能因此否认平等对于社会主义的意义。后毛泽东时代的决策者用公平、正义替代平等的政策表述,体现了他们对平等、公平、正义的深刻理解。


期刊代号:A2
分类名称:毛泽东思想
复印期号:2009 年 06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A8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699(2009)04-0074-08

      对于现代政府而言,自由、平等、安全(稳定)、效率都是其不可缺少或不能回避的基本政策价值取向,①但是在实践中,还是涉及到如何确定这些价值取向的界线和领域,以及如何根据变化的社会实践平衡这些价值相互之间的关系等问题。事实上,这也是现代政府所应履行的应有功能,即政府处理国家生活中的各种重要的社会关系的功能。这一功能履行得如何,不仅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实际政策效果和水平,还关系到一个国家的整体社会特征。在历史上,我国经历了以平等为主导政策价值取向向“以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转变,再向公平正义②转变的过程。在当下强调科学发展观和建设和谐社会的背景下,我们试图探讨毛泽东时代的平等取向及其政策安排和政策效果,反思平等和社会主义的关系,以及以平等为政策主导取向时要注意的问题。

      一、毛泽东对平等价值取向的选择

      众所周知,在《共产党宣言》一文中,马克思指出,共产主义社会的本质就是自由人的“联合体”,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1]但是对于社会主义的本质,③马克思和恩格斯并无明确论述。虽然马克思和恩格斯于1840年代共同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但是他们对于社会制度的五种形态说④(即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以及未来的共产主义的生产方式)中,并没有社会主义的划分方式。后来,斯大林把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概括为五种社会经济形态,即原始公社制的、奴隶制的、封建占有制的、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的。

      尽管如此,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理想社会的描述以及对资本主义和前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还是给人们的探索留下了依据。关于理想社会的描述集中在《共产主义原理》、《共产党宣言》、《哥达纲领批判》、《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等著作中。这些著作设想未来的理想社会是: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消灭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全部生产资料归社会直接占有;消除了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生产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消灭了商品货币关系;消灭了阶级和阶级差别,国家将逐步消失;人将获得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等等。批判则主要集中在人类社会的不平等上。与特权和精英理论所强调人的差别不同的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更为强调平等的人的相同、类似、接近之处。马克思指出,“作为人来说,都有某些共同点,在这些共同点所及的范围内,他们是平等的。”[2]142

      当然,马克思和恩格斯并不否认人的差别性,否则,马克思主义就不是关于人的解放的科学。在肯定人的同一性需要优先考虑的前提下,马克思和恩格斯选择阶级作为其分析的基点。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看来,人类社会不平等的根源在于剥削阶级的存在。对此,恩格斯在《反杜林论》申明确指出:“无产阶级平等要求的实际内容都是消灭阶级的要求。任何超出这个范围的平等要求,都必然要流于荒谬。”[3]146而剥削阶级存在的根源在于私人所有制。但是,马克思、恩格斯一再强调不能一下子就废除私有制,“只有在废除私有制所必需的大量生产资料创造出来之后,才能废除私有制”,[3]239“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3]293并一再强调:“对未来非资本主义社会区别于现代社会的特征的看法,是从历史事实和发展过程中得出的确切结论;不结合这些事实和过程去加以阐明,就没有任何理论价值和实际价值。”[4]

      如果说,自由人的联合体是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追求,那么,平等会是社会主义的基本追求吗?由于马克思和恩格斯没有明确提出社会主义阶段这一概念,这就成了他们给后人留下的一个命题。如果说我们将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作为人的解放的最终标准的话,那么消除人的差别,尤其是消除影响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所有不平等障碍,就是在共产主义社会真正实现之前所要做的核心工作。所以,从这个角度说,平等在这时就成了一种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工具性价值。这样,社会主义就和平等有着一种不可分割的联系。平等既可作为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合法性依据,⑤又可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革命之所以在中国获得成功,除了其理论内涵和组织上的吸引力之外,还在于其激发了人们对不平等社会带来的非正义的义愤。而在革命成功以后,摆在革命者面前的一个现实问题就是,革命诺言承诺的时候,即建设一个平等的社会。而且,还要建设和资产阶级革命所描绘的平等社会不一样的社会。然而,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马克思和恩格斯没有明确的描述,决策者只能一方面从经典著作中寻找启示,另一方面自己进行探索。其中,最高决策层的观点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显然,毛泽东和其他一些领导者更强调理想社会本身,将马克思、恩格斯对理想社会(共产主义)的许多描绘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而刘少奇、邓小平等一部分领导者更强调后一部分论述,即强调不能一下子就废除私有制,强调发展生产力,强调从社会主义这一特定的现实阶段来考虑问题。毛泽东的设想在当时取得了主导地位,毛泽东的平等观不仅仅是毛泽东个人的观点,而且还代表了当时许多人的观点。我们有必要在讨论具体的政策安排之前,进一步分析毛泽东的平等思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