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毛泽东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价值向度

——纪念毛泽东诞辰115周年

作 者:

作者简介:
邹智贤,湖南省社会科学院哲学所。

原文出处:
哲学研究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A2
分类名称:毛泽东思想
复印期号:2009 年 02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毛泽东不仅探索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模式选择、战略布局等科学向度的内容,同时也探索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终极目标、最高标准等价值向度的内容,这些探索对于我们今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仍有启发意义。本文将从价值目标、价值标准、价值导向三个视角对毛泽东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价值向度加以阐释。

      一、价值目标

      价值目标是价值主体依据其需要和对客观事物发展趋势的认识而设定的未来客体的模式。从形式上看,价值目标表现为主体的一种观念和追求,体现着主体的需要和利益,牵动着主体的情感和意志,因而打上了浓烈的主体烙印;但它又以对事物发展规律的认识为前提,反映了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趋势,因此它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统一。在毛泽东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视域中,社会发展的基本价值目标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追求共同富裕,二是谋求人的发展。

      1.共同富裕的价值目标

      建国以后,在如何尽快摆脱贫穷落后面貌的问题上,毛泽东积极探索一条全国人民共同富裕的道路。毛泽东对“共同富裕”的设定是:作为起点,意味着机会均等,所有社会成员都享有平等的权利;作为过程,意味着同步富裕,只能集体致富,不允许贫富分化;作为结果,意味着同等富裕,所有人都能过上富裕的生活。因此,共同富裕的要义是消灭贫穷和消除两极分化。

      那么,怎样才能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呢?首先,社会主义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制度保证。毛泽东坚信,私有制是产生贫富分化的根源,而社会主义公有制不仅是一种公正的社会制度,还是一种高效的社会组织形式,能从起点、过程、结果三个环节确保共同富裕的实现。其次,发展生产力是实现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毛泽东认为,提高生产效率,增加物质财富,是共同富裕的前提条件。但“我们还是一个农业国。在农业国的基础上,是谈不上什么强的,也谈不上什么富裕的”。(《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53-1956)》,第302页)因此,毛泽东提出要将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可见,毛泽东把发展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认作实现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再次,农业合作化和人民公社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实践模式。毛泽东非常关注数亿农民的富裕问题,主张通过走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化道路,把农民纳入集体经济轨道,这样不仅能使不同农户间的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趋于均等化,还可避免“单干”的生产方式有可能使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危险。毛泽东对共同富裕道路的探索,在实践中取得了初步成效。建国后在不太长的时间内初步实现了工业化,建立起了比较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城乡人民在一定程度上享受到了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成果。

      用价值哲学中公平与效率及其关系的原理来解读,毛泽东的共同富裕思想体现了在公平优先的基础上达到公平与效率相统一的努力,为改革开放以后正确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虽然事实上,由于手段与目标的错位,在实践中出现了经济效率长期低下、群众生活普遍穷困的后果,但共同富裕的价值目标却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确立了明确的奋斗方向。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邓小平提出部分先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防止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重大命题,正是对这一价值目标的继承、发展和落实。

      2.人的发展的价值目标

      “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对未来理想社会的价值承诺。马克思指出:未来共产主义社会是“在保证社会劳动生产力极高度发展的同时又保证每个生产者个人最全面的发展的这样一种经济形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342页)从本质上讲,人的全面发展实际上就是人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等主体性特征的全面拓展,人的本质力量的充分体现。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毛泽东对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理论探索和实践尝试。在毛泽东看来,人的全面发展至少应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人的劳动能力的发展。人作为类存在物,自身既是劳动的产物,又是劳动的主体,人类只有在劳动中才能不断获得自身的发展。马克思早年论述人的全面发展,主要是针对旧式分工所造成的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的对立使个人能力的发展越来越片面的问题而提出来的。毛泽东将每个人劳动能力的充分发展看作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目标,并力求在社会主义实践中加以实现。毛泽东在1953年提出了“三育并重,德育为先”的教育方针:“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第780-781页)人的思想道德、文化知识、身体素质,就是毛泽东所理解的人的劳动能力的三个方面,也是社会主义新人的基本素质。他在1966年8月1日的《人民日报》社论中甚至提出,全国各行各业,都要办成亦工亦农、亦文亦武的革命化大学校,以使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者们都能够成为“拿起锤子能做工,拿起锄头犁耙能种田,拿起枪杆子就能打敌人,拿起笔杆子就能写文章”的“全面发展的亿万共产主义新人”。至于这种“新人”的培养途径,毛泽东主张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到阶级斗争的大风大浪中去锻炼成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