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思想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意义

作 者:

作者简介:
刘林元,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霍普金斯大学中美文化研究中心兼职教授。(南京 210093)

原文出处: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内容提要: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的几代中央领导都强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高举毛泽东思想旗帜。毛泽东思想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比如:对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关于社会主义基本理论奠定社会主义改革的深层理论基础;关于坚持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的思想和方针;关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社会主义价值取向和道德宗旨,等等。这些思想理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已经产生深刻的影响。


期刊代号:A2
分类名称:毛泽东思想
复印期号:2009 年 02 期

字号: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是邓小平领导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开创的,是在邓小平理论直接指导下开拓前进的,这是举世公认的事实。但这决不是说毛泽东思想对这项伟大事业就没有影响。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几代中央领导都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指导下进行。毛泽东思想一定不能丢,丢了就丧失根本。实践已经证明毛泽东思想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已经产生并将继续产生深刻的影响,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坚定信念

      毛泽东思想产生、成熟于民主革命时期,它的许多内容是关于民主革命的,但毛泽东思想从它产生那时起,就把在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的前途作为自己的出发点和归宿。当毛泽东作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英勇斗士和伟大统帅时,他同时就是坚定的社会主义者。毛泽东十分清醒和坚定地认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在新中国成立后,他趁热打铁,推动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这个过渡有不少经验教训可以总结,但总体上对这个社会主义革命运动是应该肯定的。在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用很少的代价,消灭了最后一个剥削阶级,顺利过渡到了社会主义社会,这对中国人民来说,无论如何也是一件大事。当然,毋庸讳言,在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和实践中,毛泽东是犯有错误的,特别是在指导思想转到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轨道以后,错误就越来越严重,终至酿成“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动乱,给社会主义事业造成了十分惨重的破坏。但这是在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怎样巩固社会主义的问题上发生的错误,而不是要不要搞社会主义的问题或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动摇后退而犯的错误。他的理论和实践,他的心血和精力都耗在“多快好省”、“大跃进”、搞社会主义建设上,耗在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反对资本主义复辟,反对修正主义的斗争上,但却得到了一个与其主观愿望相矛盾的结果。这是毛泽东晚年的悲剧。对这个错误,我们可以从多方面去总结。无疑,我们应该客观分析其错误产生的客观原因,并从中吸取深刻的教训。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了毛泽东的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他对社会主义的执著的追求,他的实践无论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都是为巩固、发展社会主义事业而进行的探索,这一点,无论是他的人民还是他的敌人,都不会怀疑的。

      毛泽东去世和“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马克思主义者从分析批评毛泽东晚年错误中,从总结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中认识到,我们的主要教训是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没有搞清楚。邓小平及党中央总结了过去的经验教训,坚持实事求是,解放思想,这就有了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有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有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产生了邓小平理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两个前提:一是中国只有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才有出路,绝不能走资本主义道路;二是社会主义必须实行改革开放的方针政策,才能建立富强、民主、文明的现代化的强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就是以这两点作为大前提来展开和实施的。国际上有些人对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妄加评论,说中国正在搞有中国特色的资本主义,这是别有用心。今天,我们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同毛泽东时代一样,坚信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必须坚持的四项基本原则之一,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一项基本内容。由于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对社会主义本质认识更科学了,对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规律认识更全面、更深刻了,因而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富成效了。在经济结构中,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坚持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经济建设是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的中心任务。我们的目标是为了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实现社会主义平等。我们不仅要建设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而且要建设高度发展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两个文明一起抓。这些都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在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的历史条件下,邓小平斩钉截铁地说:“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1]311这是由毛泽东思想哺育起来的共产党人的坚定信念,是毛泽东留给我们的最宝贵的精神遗产。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征途中,这种信念必将产生巨大的精神力量和物质力量。

      二 坚持从国情出发、从实际出发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思想作风

      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革命的长期艰苦斗争中形成的思想路线和作风,是毛泽东思想的根本点。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对实事求是的概念作了科学的论述。他说:“‘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去研究。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而要这样做,就须不凭主观想象,不凭一时的热情,不凭死的书本,而凭客观存在的事物,详细地占有材料,在马克思列宁主义一般原理的指导下,从这些材料中引出正确的结论。”毛泽东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结合上,对实事求是作了科学的精辟的解释,为实事求是作为我党的思想路线奠定了基础。而且他身体力行,坚持实事求是,从中国国情实际出发,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情况结合起来,提出指导中国革命实践的理论、路线和方针政策,取得了革命的伟大胜利,同时也培育了党的实事求是的优良作风,这对于革命事业的发展和党的建设,有着深远的意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重新确立并发展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明确地把“实事求是”放在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地位,阐明了党的思想路线包含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等内容。其中实事求是是核心,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实事求是的基本前提,理论联系实际是实事求是的必然条件,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实事求是的可靠保证。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作为哲学基础的,它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统一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哲学基础,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是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特别是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的具体体现和实际应用。

      邓小平理论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典范。作为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核心领导之一,邓小平对实事求是是有自己的特别深切的体会的。他在1992年视察南方的讲话中说过一段很有感情的话:“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要提倡这个,不要提倡本本。我们改革开放的成功,不是靠本本,而是靠实践,靠实事求是。……我读的书并不多,只是一条,相信毛主席讲的实事求是。过去我们打仗靠这个,现在搞建设,搞改革也靠这个。”[1]382邓小平对毛泽东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坚持和发展,在我们党内是典范,他的贡献是多方面的。第一,邓小平明确提出实事求是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并对这条思想路线的内容作了科学的概括。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毛泽东提出并在长期实践中加以坚持和发展的,但毛泽东生前并未明确提出“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概念,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才由邓小平明确提了出来,并作了科学概括,写入党章。这就为全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展毛泽东思想的这一伟大精神遗产作了奠基性的工作。第二,邓小平第一次提出实事求是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精髓,这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本质的新的科学概括。马克思列宁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立场、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实事求是既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世界观,也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方法论,又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作风,因此,它理所当然地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精神实质的凝聚结晶。邓小平这一科学概括反映了他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精辟、独到的见解,为全党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指明了一条新的思路,树立了一个崭新的学风。第三,邓小平把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结合起来,提出两者是互相依赖、互为前提的。他说:“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符合,就是实事求是。”[2]364揭示了解放思想的真实含义,阐明了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内在统一性。第四,邓小平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架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厦的基本框架。比如,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等科学论断,就是坚持实事求是,从中国国情实际出发作出的科学结论。邓小平之后,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央集体和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央集体,继承发扬了毛泽东和邓小平的实事求是思想作风,从党的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出发,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这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实事求是的结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