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当前经济责任审计管理模式的思考

作 者:

作者简介:
刘庆明 审计署经济责任审计司

原文出处:
中国审计报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V3
分类名称:审计文摘
复印期号:2008 年 11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从全国来看,经济责任审计内部管理模式形式各异,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种:一是由经济责任审计专职机构进行功能管理;二是由经济责任审计专职机构进行专业管理;三是没有设立经济责任审计专职机构,而是由综合或法制部门承担相应的职能。

      当前经济责任审计管理模式的利弊分析

      外部管理模式。经济责任审计开展初期,联席会议的成立形成了多个部门推动经济责任审计发展的良好局面。但其临时性议事机制的特点,导致其“先天不足、后天发育不良”。实际表明,凡是领导重视的,联席会议机制就运行良好;相反,联席会议机制就运行困难。长远来看,临时性的特点决定它所能发挥的作用和空间是有限的。

      在经济责任审计发展过程中,有的地方成立了领导小组,由当地党委或政府的“一把手”担任组长。它的建立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经济责任审计的威信,提升了经济责任审计的地位。但应清醒地认识到,领导小组的象征意义比实际意义要大得多。

      当然,对外部管理模式的讨论,主要着眼于经济责任审计的未来发展。一旦经济责任审计常态化,仅仅依靠临时性的议事机制是不够的。由于经济责任审计涉及多个部门,在我国现行的政治体制和行政管理体制下,还无法突破联席会议的形式。如何把临时性的议事机制向常态化的管理机构发展是经济责任审计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

      内部管理模式。当前,对经济责任审计管理模式的讨论,更多地是围绕内部管理模式来展开的。内部管理模式是决定经济责任审计长期、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最主要因素。目前,经济责任审计的内部管理模式主要有上面所述的三种,我们称之为“功能型”、“专业型”、“缺失型”管理模式。

      由于经济责任审计是一种新的审计方式,没有经验、先例可以借鉴,在初期,这种内部管理模式为推动经济责任审计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逐步显现出诸多弊端和缺陷:第一,由于专职机构不能掌握经济责任审计的全局,无法进行全面的质量控制,不利于经济责任审计质量水平的提高;第二,由于其他业务部门的主要业务不是经济责任审计,不会也不可能主动去认真研究经济责任审计的特点,不利于经济责任审计的健康发展;第三,专职机构的定位尴尬,对外既无法与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实现有效的协调、沟通,对内也不能发挥有效的作用,将导致专职机构沦为可有可无的综合管理部门,只对经济责任审计作出形式上而不是实质上的管理和指导;第四,“缺失型”管理模式没有建立专职机构,这种管理模式将导致经济责任审计“走过场”式地流于形式,长此以往,经济责任审计将会逐步淡出各级党委、政府以及社会公众的视野;第五,最大弊端是不利于经济责任审计专业人才的培养。

      随着经济责任审计的深入发展,各级党委和政府的更高要求、社会民众的更高期望、经济责任审计的自身需要,都决定了对当前管理模式的改革创新迫在眉睫、势在必行。

      经济责任审计管理模式改革的有关建议

      经济责任审计管理模式的改革创新。建立“全面型管理模式”将对经济责任审计的发展产生革命性影响,所谓“全面型管理模式”,即由专职机构全面管理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这种管理模式职能定位清楚,工作目标清晰,指导思想明确,能够形成工作合力,具有原管理模式无法比拟的优势。首先,专职机构对外与联席会议成员单位进行有效的协调、沟通,能够解决各种困难和问题;其次,专职机构对内专门从事经济责任审计的组织、管理、指导、监督和理论研究,能够有效地发挥专业优势,解决审计实践中诸如计划管理、审计内容、审计评价等问题。

      “全面型管理模式”的意义。1.“全面型管理模式”使得专职机构能够从审计计划、审计方案、现场审计、审计文书等各个环节进行有效的全程质量控制,有利于提高经济责任审计的质量。2.“全面型管理模式”使得专职机构能够对各种类型的领导干部分别采用统一的审计方案、审计内容、审计评价标准,从而有效解决以前各自组织实施带来的对领导干部审计评价的不公平性。3.有利于经济责任审计专业人才的造就和培养,为专业人才的成长提供舞台和空间。4.有利于经济责任审计理论研究的深入发展。全面型管理模式将使专职机构既能够有效地总结实践经验和教训,又能够深入进行理论探讨,达到理论研究和审计实践的有效结合,为经济责任审计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撑。

      总之,必须从原有的传统发展模式中解放出来,在反思的基础上突破科学发展的难题,创新科学发展的模式。“全面型管理模式”将进一步健全经济责任审计制度,为经济责任审计的长期、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扎实而有效的组织保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