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利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提高审计效率 (1)加大人员培训力度,提高审计人员开展计算机审计的能力。审计人员的素质决定着审计工作质量和效率,从而对审计成本产生影响。通过提高审计人员开展计算机审计的能力,可以有效地降低信息化环境下的审计成本。 (2)加强计算机审计基础建设。加大硬件投入,加强网络建设和审计软件开发,使计算机审计建立了坚实的现代技术基础之上。 (3)推广计算机审计。凡是有条件的项目,均运用计算机开展审计,逐步压缩手工和半手工审计的比例。 (4)提高计算机审计层次和水平。推广利用审计软件开展审计工作,如运用审计署开发的审计现场实施系统(AO)软件完成审计数据的采集和分析工作,处理审计日记和审计工作底稿等,以提高审计效率。特别是面对被审计单位资金量大、涉及面广、环节多等情形,利用计算机软件的“数据采集”、“数据分析”功能,可以使审计人员快速浏览到所需数据,并从大量数据中检索到所需数据,缩短现场审计的取证时间。 (5)开展联网审计。传统的审计模式具有七种审计浪费,即:过度审计、等待、时间延迟、审计过程本身的无效、在进行中的工作、审阅过程、错误。实施联网审计能有效消除这七种审计浪费,从而达到控制审计成本的目的。因此,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审计机关可根据被审计单位的具体情况开展联网审计。当然,由于开展联网审计前期投资较大,所以在开展联网审计时,一定注意被审计单位的实际情况,要注意分析实施联网审计的技术上可行性和经济上合理性。 二、利用信息化提高审计办公自动化水平 (1)在日常的审计工作中,审计人员应采用办公软件以电子文件的方式来制作审计文书,管理审计档案资料,对不需要纸质存档的文件、资料,一律采用电子档案方式存档,节约办公耗材,降低审计成本。比如,利用AO软件的“审计底稿”功能,设定审计日记、审计底稿、审计证据的格式和内容等,从而减少审计文稿的抄写量和错误率。 (2)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利用“金审工程”的研究成果——审计管理系统(OA)和AO来完成对审计信息的统计、汇总、分析和上报,加快信息的处理速率,提高审计效率,降低审计成本。 (3)克服手工审计条件下信息的整理、反馈以及灵敏度等方面的不足,发挥信息化环境信息占有量大、便于储存和检索等优势,为审计管理决策提供更多的、更便捷的有效信息,促进审计管理水平的提升。 (4)审计人员应充分利用OA系统建立的审计资料库,对审计成果和专家经验等进行整理,以利学习和推广审计经验,降低探索成本节约和时间成本,提高审计效率。 三、规范计算机辅助审计程序 (一)做好充分的审前调查工作 在审前调查阶段,应该利用审计管理系统(OA)、网络等信息手段了解被审计单位的相关情况,获取必要和充分的信息,包括:掌握计算机系统在组织内的分布、应用的总体情况。然后,根据审计的目的确认深入调查的子系统,进行全面、详细的了解。通过审前调查,审计人员应全面了解被审计单位信息系统的概况,对信息系统产生的与审计相关的数据要有全面、详细的把握,获得对系统数据的正确认识,提出可行的、满足审计需要的数据需求,确定数据采集的对象及方式。 只有进行了充分的审前调查,才能在正式审计时集中力量,直奔主题和突出重点,从而减少现场审计时间。对于异地审计项目,则能节省大量的差旅费用。 (二)快捷高效地采集所需的审计数据 在审前调查提出数据需求的基础上,审计人员在被审计单位的技术配合和支持下,通过可行的技术手段,如直接复制、文件传输和ODBC数据库连接等方式,及时获取被审计单位会计核算和业务等方面的完整数据,掌握审计对象的整体信息。 利用审计软件采集被审单位信息系统中的有关数据时要充分考虑审计成本,包括审计投入的时间、人力、财力和物力。因此,对于那些无效的数据必须经过审计人员的专业判断进行筛选予以剔除。这样既节省审计软件对原始数据的储存空间,又可以节省采集原始数据的录入时间。在此过程中,要注意借助AO系统,充分利用该系统已有的审计数据采集方法和采集模板。 (三)科学有效地完成审计数据的预处理 由于被审计单位数据来源繁杂,数据格式不统一,信息表示代码化,数据在采集和处理的过程中可能失真,被审计单位可能有意更改、隐瞒数据真实情况等诸多影响,对采集到的数据必须进行预处理。数据预处理为计算机辅助审计的进行创造了“物质”基础,其工作的质量直接影响计算机辅助审计的开展和成败。 (四)准确快速地完成审计数据的分析 在审计数据的分析阶段,要注意选择合理的数据分析方法,首先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对电子数据进行分析,从总体上把握情况,找准薄弱环节,选择审计重点,深化实施审计方案,避免审计的片面性、盲目性。在对选择的重点问题进行的进一步分析中,审计人员应建立分析模型,对具体的数据进行分析。在此过程中,要注意借助AO和OA系统,充分利用该系统已有的审计数据分析方法和审计专家经验。 四、利用信息技术提供成本控制决策支持 (一)研制审计成本管理决策软件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