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位法”审计的内涵和特点

作 者:

作者简介:
魏安学 上海市南汇区审计局

原文出处:
中国审计报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V3
分类名称:审计文摘
复印期号:2008 年 10 期

关 键 词:

字号:

      “点位法”审计是指在审计业务中,抓重要环节、重点部位、在关键点下工夫,努力用最小的审计耗费,取得最大的审计成果和效应。“点位法”审计要求紧紧围绕审计职能作用的发挥,在审前调查中明确要点、审计方案中确定重点、审计查证中消除疑点、审计日记中避免盲点、审计报告中突出热点、审计整改中找准切点,确保审计质量,提高审计效率,扩大审计效应。

      胸中思全局,在审前调查中明确要点。全面了解被审计单位基本情况,心中有数,才能总揽审计项目,运筹自如,事半功倍。否则,很容易陷入就账查账的怪圈,难以发现被审计单位存在的重大违法违纪问题。审计组在审前调查阶段,应当科学选题,关注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切身利益方面问题,关注财经制度健全和经济安全问题,关注民主法治建设问题,精心制定调查提纲,避免随意性。应当灵活运用各种方式,深入了解被审计单位基本情况,综合分析,明确审计要点。财政审计应关注公共目标,经济责任审计应注意收集领导人员任期内重大决策和重大事项,投资项目审计应关注投资程序和项目效益及其管理方式。

      拟定路线图,在审计方案中确定重点。审计实施方案是审计业务的“抓手”,是审计人员现场作业的“路线图”。优秀的审计方案,如同兵法中的作战方案,目标明确,重点突出,针对性好,操作性强,保证审计实施过程娴熟于心,脉络分明。审计方案中,应当选准审计事项,特别注意对可能出现的重大疑难问题、不配合审计以及可能难以揭露的重点问题,有可控制性预案、有系列化配套方法措施。通过优选和细化的审计方案,对重点事项预先安排,审计人员分工明确、协同有力,使审计目标、审计过程、审计结果人为因素降至最低水平。

      提高敏锐性,在审计查证中消除疑点。审计查证过程的着力点,在于围绕重点难点,解决疑点。应当在实施方案基础土,思路开阔,切入点、重难点、疑问点,一点一点,了然于胸,做到切入快捷、重点突出,难点分化、疑点消除,证据清晰。应当培养捕捉蛛丝马迹的敏锐判断和应对能力:1.突出内部控制关键弱点,对单位重要内控制度建立与落实情况进行检查核对。2.抓住社会反映重要热点,全面深入认真仔细检查核实,揭示问题,澄清不实事项。3.对重大违法违纪问题和经济案件线索,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怎么办”的程序步骤,一查到底。4.紧扣资金轨迹,对“显山露水”或者“欲盖弥彰”的疑点,严谨细致追踪查证,直至疑问消除。

      充实“黑匣子”,在审计日记中避免盲点。审计最大的风险是应当揭示而没有揭示被审计单位存在的重要问题。判断是否发现和揭示的关键在于审计日记。审计日记是审计业务的“黑匣子”,它按时间顺序反映每日审计过程,是对审计过程的跟踪。一旦已审计的项目出现问题,便可以通过查阅审计日记分清责任归属。它对审计人员是一种保护,可以为审计人员充当“辩护律师”。当审计事实出现争议时,审计日记可以叙说清楚、讲述明白。同时,借助审计日记,可以对照检查审计目标、审计方案,分析审计程序、审计内容、审计方法、审计手段,认定审计过程、审计结果,分清审计责任,明确审计成果,总结经验、缺陷与不足。每一位审计人员必须认真编制审计日记,不遗漏可疑线索,不留空白,避免任何盲点。

      提高透明度,在审计公告中突出热点。审计是监督者,不具有管理职能,审计授权人和委托人掌握了审计结果,利用了审计报告,审计成效才能体现。故审计报告应该以公告公开为原则。审计结果公开作为现代法治政府公开透明的基本要求之一,必须着力推进。审计公开过程中,被审计单位对报告公告的问题看法和定性有不同意见的,可以由社会各界评判。审计报告公告公开,其内容应当与审计目标、审计通知、审计方案衔接,突出热点。对可能引起社会关注的事项,务必认真仔细、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审计过程中未涉及的事项,不必公告;标准不明确或没有查清的事项,不宜对外公告。

      增强建设性,在审计整改中找准切点。审计整改之核心在于建设性,它是审计与被审计的切点,适应剧烈变化的社会环境,更彰显审计的实力底蕴,避免屡查屡犯。审计整改应当树立以发展为目标的建设者观念,灵活采用恰当的方式方法,与地方党委、政府工作要求及内在节律合拍,与被审计单位工作重点相联系。应当建立整改联动机制,加强协作。同时,实行整改责任追究制,跟踪检查被审计单位执行审计决定、采纳审计意见和建议情况,以及审计移送事项处理结果情况。对审计中发现的重大的、尚未引起社会普遍重视和关注的事项,不断予以揭示、提示,提出解决问题的方向和最切合实际的方案。长期而言,按照审执分离、权力制约原则,设立专门整改机构,最终将审计整改从审计机关分离出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