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理论的发展一方面可能源于对既有管理实践的提炼和概括,另一方面可能源于研究者细心的观察和比较,进行理论创新,然后在实践中应用和发展。基于对会计信息系统理论和实践发展的观察和研究,我们注意到自George H.Sorter发表题为《构建基本会计理论的“事项法”》一文以来,事项会计理论已然开创了一个新的会计理论研究视野,逐渐得到人们普遍关注,产生了一些研究成果。同时,为适应信息技术的发展,持续审计(Continuous Auditing)也已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为此,笔者提出“事项审计思想”这一命题并进行一些尝试性的研究。 一、事项:含义与内容 自事项会计理论提出以来,“事项”仍是一个笼统而模糊的概念,具体含义与其出现的背景有关。一般认为“事项”(event)是指对一项活动(action)的特征的可行观察结果,也就是说这项活动的特征能被直接观察到,并对信息使用者具有经济含义。美国著名学者斐内·米勒在《会计学原理》中指出,“会计事项”是进入会计信息系统的基本经济数据,是导致某一营业实体的各项资产和权益发生变化的经济事项。最初,“事项法”是Sorter教授针对传统的以货币为计量属性的“价值法”会计(基于价值的会计信息系统)而提出的一个新的思想,主要侧重于按照具体经济事项来报告企业经济活动,并以此为基础,重新构建财务会计的确认、计量和报告的理论与方法。Sorter在论文中指出“事项”是与会计主体相关的经济活动,所提供的信息可能有用于使用者的各种决策模型。可见,这里的“事项”包括了不会影响收益和净资产的事项(经济活动),如经营性要素“事项”。前人的这些研究为我们奠定了认识的基础。 1970年,Orace Johnson发表《Toward an “Events” Theory of Accounting》一文,针对“事项”内涵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指出必须从预测和观察的证实可能性中来获取事项会计这个关键术语“事项”的含义。他把事项分为两类:其一是“真实的”事项,指被报告主要活动的那些随后被观察到的属性,适合于事项会计(如会计主体的一项经济活动),也成为事项会计(基于价值的会计信息系统)的构造基础。尽管先前的价值法会计也能找到类似的事项,但此“事项”远非彼“事项”,实质上也就是“事项法”在“价值法”中的体现。其二是“公布的”事项,指报告的内容,不适合事项会计。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把“事项”的含义大致归于以下两点:(1)与会计主体相关的经济活动的特征;(2)这项活动的特征可以被直接观察到,对信息使用者具有经济意义。也就是说每一个基本的“事项”都由一个特征集来描述,而信息使用者则根据自己的目标、偏好、决策模型等从这个基本的“事项集”中提取相关基础数据加以汇总应用。当然,鉴于每个信息使用者的会计信息处理和解释能力的限制,这个“汇总应用”的处理过程,可以通过事先设计好的相应计算机系统来完成。 二、事项审计思想:来自会计与审计同步发展观的思索 事项会计的发展带来了事项审计的理论需求,这一点可以从会计与审计同源分流而又分工迥异的发展历程中搜寻到较为合理的解释。作为审计的主要对象,会计信息系统的变革推动了审计的适应性发展,事项会计理论的产生与发展催生了事项审计理论。 1.会计与审计的起源:同源分流 会计作为人类的一项实践活动,源远流长。史学研究表明,早在结绳记事年代,人类就开始了会计活动。西周时代(约在公元前1100年到公元前770年之间)就有表示对收支计算和记录且含有考核意思的“会计”一词出现。也正是在同一时代,审计思想开始萌芽,其主要标志为“宰夫”一职的出现;到宋朝时期有了长足的发展,并产生了专门的审计部门——“审计院”。刘云等人的研究更是推进了会计与审计在起源上的“血缘”关系:“我国国家审计萌芽时期应定为夏禹时期,即公元前21世纪。其主要标志是‘会稽’的产生,……,‘稽’的产生,标志着我国审计萌芽的诞生”。 可以说,从已有的研究文献来看,会计与审计在起源上基本上是同步的。当然,也不能断然否定有的学者所持的“会计是经济活动的产物,而审计是经济关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的观点。即便如此,至少也可以说明审计是会计发展需求的衍生物。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会计必然相应地发展变化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为此,审计也必然会随着经济关系的发展及会计的发展变化而产生新的理论。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网络时代需要与之适应的事项会计理论——已有大量文献研究支撑,那么,就同样需要与之适应的新的审计理论——事项审计理论。正如著名会计学家郭道扬教授所说:“审计的产生与发展从始至终既与会计的发展甚为密切相关,而它的出现又充分显示出对社会经济发展关系重大新领域的开辟。”事项审计理论的产生与发展,必将为这一科学性论断提供可进一步印证的“证据”。 2.会计与审计同步发展:事项审计思想的缘起 查账是一种原始意义上的审计,审计结果需要大量客观实在的证据支持。传统的会计信息以书面资料(如会计凭证、账册、报表、相关的单证及报表等)为主,审计人员可以根据相应的报表、单据、凭证等追踪经济活动的内容。然而,在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网络时代,事项会计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提高了会计信息应用的深度和广度,增强了会计信息的有用性,但也增加了“追踪活动”的难度。具体来说:(1)事项会计财务报告大幅度增加了信息量。事项会计要保护投资者和股东的利益,就要确保尽可能以透明的方式提供尽可能多的信息,财务会计信息系统不仅仅记录改变企业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事项,而且还要记录所有管理人员想要计划、控制和评价的事项。(2)事项会计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降低数据的归集程度,使得事项会计信息系统中存储了大量的细节信息,同时网络技术的应用让不同决策者可以适时同步查看各种所需信息,灵活截取各自所需的事项信息,以便生成各种报告适应不同信息使用者的管理决策需求。(3)基于数据库和网络技术的事项会计信息系统可以及时向更多利益相关者提供真实、全面、清晰、完整的“数据元”,从而可以实质性地实现信息充分披露原则。(4)审计线索的可视性减弱,特别是近年来企业的无纸贸易(电子数据传递)记录缺乏审计线索。例如,许多企业通过计算机网络采购商品和原材料,购买合同仅仅是电子数据,付款往往也通过电子转账支票实现,这些电子交易在一定程度上都是缺乏审计线索的范例。这种无纸化数据结合团队交流、集成应用,以及外部数据通讯和内部交流革新,给审计人员提出了更多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