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史学专家考证,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产生审计的国家之一。远在公元前七百多年的西周时期,就设立了一个称为“宰夫”的官职,由皇帝授权对皇家财产的领用保管进行监督,尽管位卑权轻,却负“考其出入而定刑赏”的职责。这被认为是我国审计制度,特别是政府审计的发端。这在世界审计发展史上也是遥遥领先,正如美国著名会计学家密切尔·查特菲尔德在《会计思想史》一书中所称赞的“在内部管理、预知以及审计程序方面,中国西周时代在古代社会可以说是无与伦比的”。然而,在后来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历史演进中,审计制度却若隐若现、断断续续,没有传承和发展。既没有形成系统的审计理论,也没有形成有价值的审计制度或模式。实际上,我们今天的审计制度体系,或者称之为现代审计,是一个完完全全的“舶来品”,因为它与我们历史上的审计制度,无论是实质还是形式,一点关系都没有。惟一的联系,恐怕就是“审计”这个词汇了。 据历史文献记载,“审计”一词最早出现在唐朝。公元737年,唐开元二十五年唐玄宗下的诏书中有“审计兵防定额”的用语。在其后的宋朝,宋神宗改革官制,在“太府寺”内设“审计司”,后改为“审计院”,这是首次以“审计”正式命名的机构,尽管只是宋朝财政系统的一个内设监督机构。有趣的是,自宋朝以后,“审计”一词却销声匿迹了近一千年。直到中华民国时期,在引进西方现代审计理念,尤其是引进西方国家审计制度时,人们才想到了“审计”这个词汇,重新启用了它,把英文“audit”翻译成“审计”。这仿佛是“旧瓶装了新酒”,因为这时的“审计”完全没有了唐宋时期的历史含义,而是被赋予了西方现代审计的全新内涵。 英文“audit”,源自拉丁语“audis”,是听力、听觉的意思。据考证,在古埃及、古罗马和古希腊时代,最初的审计是以“听证”的方式出现的。 在近代欧洲,现代意义上的审计最先产生于民间。早在13、14世纪由于出现了合伙型企业组织形式,所有权与经营权开始分离,为了维护未参与经营管理的合伙人利益,产生了第三者独立审计的需要。随着18世纪的工业革命,特别是股份有限公司的出现,两权进一步分离,产生了受托责任,为了维护投资人和社会公众的利益,解除经营者的受托责任,需要对经营成果和利益分配进行专业的审查核实,并将结果客观公正地予以披露、公开,因此公证审计成为社会必要,审计也逐渐成为一种现代职业。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民主政治日益成为社会共识。将公共资源委托给政府管理,就形成了政府的受托责任。最高国际审计组织通过的《利马宣言——审计规则指南》中明确指出,“公共资源的管理就是一种委托关系”。政府有了受托责任,自然也需要通过审计来解除。这正是现代国家审计制度产生和存在的基础。著名会计学家杨时展先生在《会计审计理论新思维》一文中指出,“现代审计和民主是一个形式和实质的关系,民主是现代审计的实质,现代审计是民主的形式。民主越发展,审计权威性越高,审计越能发挥作用,审计是民主最标准的尺度”。在一定意义上,现代国家审计制度是民主政治的体现,是现代文明的标志之一。 在我国古代的审计概念里,更多地强调了监督,而西方审计里“听证”的方式,体现的是公开。正如我国前国家审计署审计长李金华先生所说,现代审计的意义在于“透明”,而不是“风暴”。公开透明所体现的正是民主的精神。我国的审计制度从西周就开始萌芽,历经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社会,最终没有发展成现代意义的审计,其原因也就不言而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