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企业内部审计六大特性

作 者:
周伟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财会信报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V3
分类名称:审计文摘
复印期号:2008 年 09 期

关 键 词:

字号:

      1.前瞻性。所谓前瞻性,就是要加强计划管理和目标管理。长期以来,内部审计机构的工作计划大多服从于上级部门和本级决策层,体现出依赖性、被动性、受托性较强的特点,缺乏中长期的战略规划。强调计划管理,就是审计主体的行为要有明确的计划性和层次性,各级审计机构应根据审计对象的特点、风险状况和历史审计记录,结合上级部门和本级决策层的要求,自主确定中长期的审计工作规划和方向,坚持“全面审计、突出重点”的原则,有选择性地安排年度审计项目和任务,体现出区域、时期、行业(业务)及管理层的特色和风格,展示一定的审计文化。

      2.经济性。所谓经济性,就是要注重审计行为的价值发现和价值增值功能,讲求审计的成本效益分析。传统观念认为,内部审计工作不创造经济价值,因而受到各方重视的程度有限。这样理解是错误的,企业首先要树立审计监督、风险管理过程就是创造价值过程的观念。从审计目标入手,加大经营性审计、管理绩效审计的力度,审计师要参与企业管理、业务流程设计和再造的全过程,充分发挥审计的建设与评价职能,促进企业完善经营管理。其次要进行审计项目自身的经济价值分析,对审计重点不突出、审计成本或风险过高的项目要予以筛选,通过控制、减少企业的风险损失,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争取审计成果向经济效益转化的最大化。

      3.审慎性。所谓审慎性,就是要在合理的程度和范围内对审计事项进行有限地保证,以最大程度地避免审计风险。同时应通过审计监督,促进企业审慎、规范经营。提高内部审计的审慎性,就要在以下三个方面付出努力:一是审计师要具备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培养敏锐、高超的职业技能,敢于和善于发现问题。做到既规避审计风险,又促使企业正确处理好发展与风险防范、内部控制的关系;二是审计过程规范,审计技术先进,审计证据确凿,在充分占有第一手资料的前提下发表合理意见,不提供绝对保证;三是不排除内部审计局限性造成的疏漏,对因审计责任心以外原因未及时发现风险隐患,以致产生经济案件和重大违规事项的,应及时总结教训。

      4.公开性。所谓公开性,就是在不涉及国家机密、企业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情况下,对审计机构所开展的一系列审计过程和结果,实行公开化。过程公开,就是将审计的程序、审计的要求及操作公开。结果公开,就是将审计报告、审计建议、处理决定等在更大的程度上公开。公开化,有利于决策层、管理层和操作层及时了解企业的经营管理状况和风险状况,保证审计过程的规范性,避免对审计机构的不必要干扰,严肃追究和处理相关责任人;还有利于充分反映审计成果,使审计机构在体现自身价值的同时,接受更广泛意义上的再监督。

      5.技术性。所谓技术性,就是要提高审计作业的科技含量,运用先进的电子化、信息化手段,加强审计现场检查应用程序、非现场审计系统和审计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减少现场作业时间、提高审计效率、降低审计成本。要提升审计作业的科技含量,一是要将电子化、信息化作为审计机构的基本职责,加强审计信息技术的战略研究和规划力度,加快对审计应用程序和系统的全面开发。二是加强审计分析,运用非现场审计系统的账务数据分析模型,导入审计对象的历史数据,进行对比、趋势和杠杆分析,建立审计异常点的报告和追踪制度。

      6.有效性。所谓有效性,就是审计过程协调、顺利,审计的现场工作效率高;审计结论、建议被广泛采纳和接受,审计成果的利用度高。只有达到了审计效率和效果的“双高”,才能真正保证项目质量、实现审计价值。由于部分审计机构的标准化作业机制、项目督导机制不健全,加之运用审计技术和手段的限制,缺乏有效的测量和评价体系等原因,都可能造成现场作业重点不突出,审计发现平淡,审计效率低下。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从审计机构自身做起,建立审计过程的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大力推行审计方案、审计作业、审计报告的标准化,健全项目督导、审计追踪的制度程序,规范审计项目的全过程。对审计对象不配合审计,或对后续整改敷衍了事的责任人,必须进行严肃的经济和行政处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