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在审计范畴方面,围绕国家治理,关注政府责任,进一步完善“3+1”审计业务格局,拓展效益审计和环境审计,积极探索行政效能审计和政策评估,关注政府部门内部控制 (一)围绕国家治理,关注政府责任,践行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完善“3+1”审计业务格局 国家治理的目标是追求善治,和谐社会是善治的外在表现和最高境界,善治的目的就是通过良性的国家治理行为来实现社会和谐。十六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政府的工作中心开始转向谋求建立民主、富裕、和谐、文明的四位一体的治国理念。审计应该在推进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建设中发挥作用,为实现和谐社会贡献力量。政府受托责任简称政府责任,是国家审计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对政府责任履行过程的监管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环节。通过国家审计可以强化政府责任意识。国家审计必须关注政府责任,并在建立“责任政府”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国家审计内容要随着政府责任的发展而发展。政府受托责任分为两个层次,首先是社会公众作为终极委托人对政府的权力委托责任,其次是对政府的资源委托的责任(包括受托资源的财务责任、管理责任和报告责任)。政府受托责任可以分为权力受托责任和资源受托责任,后者因为前者而存在。国家审计的发展与公共受托资源责任的发展密切相关。政府责任从内容上看可以包括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从层次上来看可以包括合规性程序责任和绩效性结果责任。审计机关要围绕上述内容开展审计工作,在关注公共资源的同时必须关注权力运行;在开展合规性审计的同时必须向效益审计发展。国家审计必须关注新时期政府责任的变化,围绕政府责任,为构建“四位一体,”的国家治理服务。 科学发展观是国家治理的指导思想,更是国家审计发展的指导思想。围绕科学发展观,要树立审计服务观,进一步充实“3+1”审计业务格局的内涵,体现国家审计的前瞻性和建设性功能。 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署新任审计长刘家义一再强调审计的本质是国家经济运行的“免疫系统”,如果“免疫系统”不健全,就会产生严重后果。现阶段审计工作的一个工作重点是“揭示重大体制性障碍,促进建立健全富有活力的体制和运行机制”。当前审计尤其要关注财政安全、金融安全、国有资产和国有资源安全、民生安全和环境安全,防范其中的风险。“审计工作作为国家的‘免疫系统’,有责任更早地感受风险,有责任更准确地发现问题,有责任提出调动国家资源和能力去解决问题、抵御‘病害’的建议。审计工作的重点是切断‘火源’,而不是只顾‘救火’”。 财政审计,要加强审计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为促进民主和法治建设服务;强化对制度、管理的审计,为公共财政建设和预算管理改革服务;关注转移支付和三农资金的使用,为区域协调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关注“民心工程”,关注科教、文化、卫生、就业、社保、救灾等社会事业资金使用的安全和效益,体现“以人为本”;加大环境审计力度,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通过专项审计调查,关注财政风险,探索政策评估,为宏观决策提供服务;探索政府会计报表审计,大力发展政府部门内部审计,为解除政府受托责任服务。金融审计和企业审计应关注国有控股金融机构资金的“风险、管理、效益”,建立科学政绩观指导下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完善重点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新路子,为经济安全和信息安全服务,提高国家经济“免疫”能力。党政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应逐步开展各级党委书记的经济责任审计,加大省部级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试点力度,重在防范,形成权力制衡机制,强化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促进树立科学政绩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建立科学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探索任中审计,将合规性审计、效益审计与经济责任审计相结合。当然,“3+1”审计业务格局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要与时俱进。 (二)拓展效益审计和环境审计,结合专项审计调查,探索行政效能审计和政策评估,关注政府部门内部控制 为建设廉洁、高效、节约型政府,维护金融安全,转变企业的增长方式,在财政、金融和企业审计领域加大效益审计力度。按照效益审计过程中对财政财务收支活动的关注程度,效益审计大致可以分为完全脱离财政财务收支活动的效益审计和以财政财务收支为基础与财政财务收支活动紧密相关的效益审计。受审计法的限制,目前我国开展的效益审计多为第二种类型,效益审计的重点是重大违法违规案件、因盲目决策造成的重大浪费和国有资产流失、单纯追求速度而片面提供优惠政策造成国家和人民利益受到损害的三大领域。但从长远看来,考虑到监督政府受托管理责任的要求,未来的国家审计必将以第一种效益审计类型为主。目前,我国政府效益审计的发展极不平衡,对于一些经济特区或经济较发达、公众民主意识较强的地区,第一种类型的效益审计将得到快速发展。在效益审计标准方面,除关注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外,还将关注安全性、质量性、环保性、公平性。 为建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人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必须加大环境审计力度。环境审计是受托责任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科学发展观在审计领域的重要体现。目前我国环境审计主要集中在生态(生活)建设审计和环境污染治理审计两个方面。未来几年,环境审计将围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奋斗目标,落实环境保护基本国策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开展重点环境保护区域、重大环境保护项目、重大建设项目环境审计。应探索环境管理系统审计、废物管理审计,对高污染、高能耗国有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审计,从关注结果治理转向关注过程治理,建立环境审计工作协调机制,加强环境审计法规建设,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环境审计模式。环境审计将成为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审计重点将涵盖所有环保主体,将兼顾资源管理与人口质量,并向可持续发展审计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