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审计范围的广泛性和审计内容的多样性 香港政府绩效审计(香港称为“衡工量值审计”)始于上世纪70年代,发展至今已经成为香港审计署的重要工作,约占全年工作量的70%,在增强政府工作透明度、保证政府责任的顺利履行、提高政府资源的使用效益等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审计范围包括政府及所属机构,政府投资兴办的公营企业,接受政府资助和补贴的企业、单位和团体。随着政府活动范围的扩大和公共支出的增加,政府审计领域呈现不断扩展趋势。近期完成的11个项目绩效审计,涉及面广,内容丰富,包括:学校改善工程顾问工作的管理、短期租约的管理、租住公屋单位的编配、四项中小企业资助计划、医院管理局未清缴医疗费用的管理、医院管理局及社会福利署减免医疗收费的管理、民政事务总署实施的小型工程、酒店及宾馆的发牌、提供选举服务、提供个人证件服务及出入境检查、知识产权的注册及推广。 (二)审计计划的周密性和审计工作的协作性 按照香港审计署的工作范围可以列出难以胜数的审计项目,多数审计项目涉及两个以上的机构,但审计资源是有限的,因此,香港审计署有一套完整严密的工作模式规划审计工作,尽可能合理、有效地使用审计资源。 第一,制订滚动式的五年战略计划。首先进行一般性考察,通过收集和评估被审计对象的有关资料,了解其主要活动及资源状况。他们设有专人每天负责受理投诉(每年约3000多起)、剪报、收集网络信息,供决策层传阅。在充分考虑公众、媒体、政府及立法会的意见和要求基础上,结合以往审计计划与执行情况,制定五年滚动式审计项目计划,可视为一个审计项目库。 第二,安排年度审计项目计划。香港审计署一般每年完成20个绩效审计项目,根据重要性、风险性、时间性、增值性、可行性五个标准从项目库中进行筛选,形成年度项目计划。审计署十分严肃地审议这种审计是否该做,署长会提出一系列的问题,以避免工作偏差。 第三,审计人员专业细分,协同作业。香港绩效审计涉及领域颇为广泛,单靠审计、会计专业的人员已经不能满足审计的需求。多年来,审计署录用了很多训练有素的专家,包括会计、法律、工程、工商管理、经济学、计算机和社会物理学专家,他们被安排在不同领域的研究、审计和评估小组中。目前,这类专业人才已占机构人员总数的20%左右。在执行特别专业的审计业务时,也会聘请社会中介机构提供服务,或要求被审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协助,以确保审计质量和审计建议的有效性。 (三)审计准则的规范性和审计方法的灵活性 香港审计署在70年代年首次颁布了政府绩效审计准则,并进行了多次修订,对政府绩效审计从立项开始到体现审计成效等各环节作了具体规定和指南,已成为规范其绩效审计的作业标准。近期,香港审计署又一次修订和颁布政府绩效审计准则,其框架结构包括:绩效审计一般概念、计划准则、初步阶段工作准则、外勤准则、审计报告准则、审计结果公开及跟踪准则。 香港审计署在绩效审计中除使用检查、观察、监盘、查询与函证、分析性复核等传统方法外,更多地使用问卷调查、访谈、比较分析、研讨会等方法获得所需要的信息。绩效审计方法多种多样,每种方法各有长短,审计人员通常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各种方法。 (四)审计结果的透明性和审计结论的建设性 香港审计署的审计报告书向立法会提交之日,也是向香港媒体和市民公开之时。作为纳税人的广大市民,非常关注公共资源的管理和运用,对于审计署揭示的问题,特别是政府开支的明显差错或关系民生密切的审计事项,反响较大,也普遍认同审计署的建议。舆论监督促使存在问题的被审计对象采取积极的态度和行动,同时,也是对审计质量的严格考验。 香港审计署出具的每份审计报告都要按照一定程序接受严格的质量检查。报告通常是指出问题,作出结论,提出改进办法,而非作出处理处罚。但是,由于报告全部对外公开,且有可能接受公开聆讯,被审计对象经常是锱铢必究,审计报告征求意见的过程往往比较漫长。审计署高级官员通常要参与对所有审计报告的审阅,付出许多时间和精力研究、推敲报告书,以保证其内容客观、公正、完整、均衡、有建设性。此外,每次报告完成后,香港审计署均要进行后评估,并以此作为衡量其工作业绩的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