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国家审计署发布了关于汶川地震抗震救灾资金物资审计的第一号公告,曝光了河南安阳县工商联、工商银行绵阳涪城支行在救灾款物使用中的违法违规行为。 汶川地震发生后,党和政府调集大批款物,全国人民纷纷解囊捐赠,海内外的机构和个人也伸出援手,来自四面八方的救灾资金和物资数量之大,来源之广,前所未有。在全国上下团结一心抗震救灾的时刻,某些人巧取豪夺救灾款物的行为让公众惊怒,齿冷。 事情曝光以后,安阳方面迅速作出决定,要对有关责任人依法依纪从严处理。而工商银行绵阳分行就涪城支行用“抗震救灾特别费”为本行职工购买名牌运动鞋作出的回应则有些蹊跷。绵阳分行承认所购运动鞋价格偏高,过于浪费,不符合上级行有关要求。但同时也辩称买鞋是为抗震救灾:地震发生后,工商银行总行增拨给了四川分行一定的抗震救灾财务经费,用于“维护灾区员工生命安全和基本生活、保全资产和维持营业网点基本运作”,涪城支行买鞋的钱源于此。因为之前有员工在避险过程中扭伤了脚踝,所以“本着安全第一、力避伤亡的原则,按照疏散应急预案要求”,涪城支行要求员工在抗震救灾期间必须穿运动鞋。这才有了公款统一购鞋的举动。 绵阳分行用一大段吞吐曲折的话表达了两层意思:一是涪城支行买鞋花的钱是工行自己的钱,二是买鞋虽然不对,但也是为了紧急避险。如此认错,让人难以接受。其一,钱虽然是总行下发的,但用于买名牌鞋跟上级指定的三个用途都挂不上,更何况还开了假发票。其二,紧急疏散也未必非穿旅游鞋。就算确需穿旅游鞋,现在的市民谁家里还没双旅游鞋,何劳单位用公款统一购买?从绵阳分行的说辞来看,他们似乎没认识到买鞋已经使公众对救灾款物的去向产生了更多的怀疑,已经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坏的影响。抱着这样的认识,恐怕也很难指望他们深刻反思,积极改过。 一些贪婪之辈在特殊的时刻伸了手,尤其让公众觉得不可理喻。其实,单一的事件往往有着深刻的社会成因,紧要关头的伸手往往是由于习惯使然。这两起违法违规事件,其手法都让人觉得似曾相识。安阳工商业联合会主要负责人用17.95万元捐赠资金购买救灾物资,一是从其弟弟处买衣服,其中不乏滥竽充数的旧衣服,这是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做法;二是从另一家商店购买的9.5万元火腿肠,开了假发票,这应该是虚报账目渔利的招数。其行为可以概括为“雁过拔毛揩油法”。而绵阳涪城支行另有招法,上级拨付了一笔专门的办公经费,那就要想办法把它消耗完毕,而用途则可以化公为私,然后用假发票顶账。其行为可以概括为“巧立名目花钱法”。某些掌管公共财物的人素日早已掌握了一套系统的以权谋私和公款私用的门道,这是一个不容否认的现象。这两件事的当事人贪心重、脸皮厚,没有把握住自己,被目光如电的审计人员抓个正着。 只有把救灾款物用到刀刃上,才能帮助灾区人民走出困境,重建家园。管好救灾款物,关系抗震救灾的全局。包括审计署在内的监管部门责任重大。对贪污、截留、挪用救灾款物趁机发“国难财”的行为,应该迅速查处,公开曝光,严惩不贷。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救灾时刻的无良侵夺与日常存在的揩油现象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防范公共资金被蓄意侵吞仍是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审计署的报告一出,这两个事例都进入了解决的程序,相信会对那些暗中觊觎救灾钱物的人产生震慑作用。这说明,财务收支的公开透明是最好的反腐剂,任何上下其手的伎俩都经不起阳光的照耀,任何巧取豪夺的行为都经不起专业人士引领公众的共同审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