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报告中易出现的几个问题 (一)评价指标的选择和使用不科学。在财务管理和经营管理中,可以用来评价经营业绩的指标很多,如何选择和使用这些指标,客观、科学、合理地评价企业领导人经营业绩却并不容易。常见的不规范之处有,一是指标的选择存在随意性。对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率、净资产收益率、资产负债率、不良资产比率等重要指标没有能逐一计算反映,或是选取指标过多没能突出重点,令审计报告使用者不得要领。二是机械地套用指标,简单地列出几个指标值,对具体情况不加分析。因审计报告阅读者的专业水平和对行业的了解程度不一,这种做法可能会使其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另一方面,企业经营受经济发展、行业景气、地域文化等的影响,如对指标值不加说明,可能会导致报告使用者理解上的偏差。例如,某企业在过去几年里,因市场行情有利,企业的经营状况较好,主营业务收入、利润、资产增长率等指标增长较快,就应在列举指标时分析说明,以免将业绩全部归功于企业领导人。 (二)对企业领导人的评价不规范。审计评价是经济责任审计中的焦点和难点。对企业领导人的评价不规范体现在,一是对企业领导人所做工作的评价不准确,将企业领导人所做工作,与领导集体乃至整个企业所取得的成绩混淆。诚然,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优秀的企业家,要将企业领导人与整个企业的业绩严格区分是不切实际的,但将企业所取得成绩全部嫁接在企业领导人的身上,无疑给审计报告的真实性、客观性打折扣。二是对企业领导人评价不全面,局限于资产负债损益审计涉及的内容。这多是由于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不完整,没能取得充分有力的证据,难以做出评价。 (三)对企业领导人应负责任界定不清楚。企业领导人对企业会计信息不真实、投资效益差、违反财经法规等行为应负责任的界定不到位主要有三种情况:一是过于谨慎,只叙述事实部分,回避对应负责任的界定;二是对几组责任的界定不准确,张冠李戴;三是扩大责任范围,将应负责任全部与企业领导人挂钩;或是缩小责任范围,造成责任缺位,过失无人承担。 (四)对企业违反财经法规问题的描述重点不突出。企业领导人经济责任审计以企业资产负债损益审计为基础,一般情况下是同时开展两项审计,审计人员在撰写经济责任报告时,受财务审计报告的影响,容易产生前文提到的对企业领导人评价不全面的问题,以及将财务审计报告反映的问题事无俱细全部反映在经济责任审计报告中,冲淡了主题。 二、影响报告质量的主客观原因 (一)主观认识上的偏差导致行为偏差。对经济责任审计的认识直接决定着审计实施和审计报告的质量。正确认识经济责任审计要纠正两种偏差:一是认为经济责任审计是在资产负责损益审计基础上,就审计发现的问题判断企业领导人的责任,形成经济责任审计报告;二是认为经济责任审计是全面评价企业领导人的业绩,因此盲目扩大审计评价范围,增加了审计评价的风险,超越了审计权限。此外,一些审计人员认为经济责任审计为干部任免提供参考依据,且目前多是离任审计,存在事后性,对被审领导人的任免影响不大,在业绩评价、责任界定等方面不必太认真,影响了审计报告的质量。 (二)审计准则不健全导致操作不规范。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难点在于缺少科学的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因而造成审计报告中的审计评价不规范。由于未能建立科学的经济责任评价指标体系,现有的企业绩效评价(考核)指标一般是常规的财务性指标,其他可供借鉴的评价指标又很少,加之评价方法主要依靠经经验判断,而缺少科学的审计方法体系,使得审计报告中的审计评价指标运用不规范,审计评价方法各有千秋。 此外,企业经济活动的多领域化,经济责任认定的复杂性,企业领导人任期的长期性,领导干部任命的集中性与审计资源不充足的矛盾,以及审计人员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写作能力对审计报告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三、写好报告要把握五个环节 (一)认识环节——正确认识经济责任审计及审计报告的作用 经济责任审计是对企业领导人员任职期间基于其特定职务而应履行、承担的与经济相关的职责、义务进行的监督、评价和鉴证。经济责任审计以资产负责损益审计为基础,但不是以资产负责损益审计发现的问题为基础。以资产负责损益审计为基础的主要目的是鉴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因为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是领导人经营业绩真实性的基础。如果仅以资产负债损益审计发现的问题为基础,难免会使经济责任审计局限于产生损失浪费、违法违纪等存在问题的领域,忽视了企业领导人有效履行职责的领域,不利于全面、客观、科学地做出审计评价。而盲目扩大审计范围,将不属于审计职能和审计权限的内容纳入到审计工作和审计报告中,不但会使经济责任审计陷入被动之中,更是违反了审计法。此外,审计人员应坚持正确的职业观和专业精神,审计报告是经济责任审计成果的反映,经济责任审计发挥作用的关键在于审计结果的运用程度,因此撰写审计报告不可马虎。 (二)调查取证环节——围绕经济责任履行情况调查取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