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任一个多月的刘家义拒绝了所有媒体的采访。这位新任审计长说,刚履新,正是少说话多干事的时候。 在中国政治文化中,新任官员一般会保持低调,并不愿别人将其和前任对比,而对刘家义——李金华的继任者来说,这样的对比似乎难以阻止,对比之外还有民众情感。 尽管按照现行体制,政府预算由人大审查,只有经过后者批准的预算,才合法。但实际情况是,后者很难对前者进行真正的制约,而真正能对政府花钱发挥一些作用的就是审计署,在李金华离任时,就有人担心,一个部门的风格会不会随领导人的离开而离开? 在过去十年里,已升任全国政协副主席的李金华给中国公众留下了难忘的印象,他的言辞和表情是“中国审计”的名片,也构成了国人对审计工作的基本印象,如铁面无私,敢说真话。 人们已经熟悉了李金华,对新任审计长刘家义还有些陌生。在任命刚刚下来的时候,人们甚至难以在公开报道中找到他的个性化信息。 4月15日,李金华和刘家义亮相中国内部审计协会的研讨会。被聘为名誉会长的李金华不讳言心系审计,他之前亦表示,“可以肯定,我离开之后,审计风暴还会继续下去。” 有人认为,李金华时代的审计署屡屡刮起风暴,却没有完成体制破冰,在审计系统资历深厚的新任审计长,是否有大作为? 一位不愿透露身份的审计署官员表示,或许在6月,面对全国人大常委会作第一次上年度审计报告(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情况)时,从“审计报告揭露问题的广度和深度”看,新任审计长将展现他的风格。 “施政演说” 目前,刘家义已上任月余,可以通过他在各种场合的讲话和他的一些行事风格来观察他的特点。 3月底,刘家义在南京发表了上任以来最长的一次演讲。他说,审计的本质是国家经济运行的“免疫系统”,如果“免疫系统”不健全,就会产生严重后果。他以历史兴衰佐证自己的观点。 在这次中国审计学会的理事论坛上,他脱稿说了两个半小时,之前的一天多时间,他静静地听理事们的发言,其中绝大多数是全国审计系统的厅局官员。 “这等于是刘家义的施政演说。”南京审计学院前院长易仁萍说。一些审计机构已经开始学习他的“重要讲话”。 “免疫系统论”被审计署内部视为重要的理论观点,年初的全国审计工作会议,已确认接班的刘家义作总结陈词时也提及这个词,但此次是审计长刘家义第一次系统阐述。 按照刘家义的观点,现阶段审计工作的一个工作重点是“揭示重大体制性障碍,促进建立健全富有活力的体制和运行机制”。 这被视为新审计长的“体制观”,他还打了一个比方:审计工作的重点是切断“火源”,而不是只顾“救火”。 李金华对“免疫系统论”表示认可。他说,现在的审计,不仅考量数据真实合法,以及花钱的效益问题,还要对潜在的风险进行前瞻和评估。 无论是最近的中国内部审计研讨会还是在南京举行的中国审计学会理事论坛,官员学者的发言大多是技术层面的讨论。 改革压力 新审计长将继续面临改革压力。兰州商学院教授、中国审计学会理事杨肃昌2005年曾做过一项调查,217名受访审计官员中,139名官员同意进行彻底改革。 中国是少数审计机关隶属于政府序列的国家。一方面,审计署能够借助的权力,在实质上要强于立法机构,但在理论上,又不可避免地受到行政权力的干预。 审计署自1983年组建起,体制改革的呼声与动议一直不断,专家们热衷于设计各种体制。其中,很多人主张审计工作应该由人大直接领导。 3月9日,“两会”浙江代表团,中央纪委原副书记刘锡荣在发言时表示,审计部门和纪检监察部门也可以像古巴那样结合起来,因为现在,“审计部门查出来不能处理,纪委监察部门有处理的权力但是没有力量去查。” 有代表说,有案子也是在审计中发现,随后纪委才介入。不过刘锡荣提醒说,因为地方上审计部门要把结果先告诉政府一把手,里面就存在一个可能:如果政府领导和这个厅长关系好得很的话,首先就给压下来,不让告诉纪委,这样不利于揭露问题。 事实上,在过去25年里,审计体制改革趋势是加强独立性,两次最大变革,一次是设地方特派办,一次是建立派出局制度,均以此为核心。 尤其是199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审计署驻部审计局改为审计署派出局,由双重领导改为垂直领导,直接向审计署负责;而地方特派机构的审计权限,顺着中央财政延伸到地方机构中。 效果立竿见影。第二年,原本沉寂的李金华和审计署开始被人关注,他的报告里“触目惊心”、“难以置信”、“胆大妄为”这样的字眼引起强烈震撼。当然,公开的作用尤为关键。 上述审计署官员透露,1998年的改革尽管借助了行政改革之势,李金华本人的改革动议却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他认为,李金华在1983年确立的体制框架中,已经将其改革能力发挥到极致。这也意味着,他留给后任改革的空间越来越小。 “现有的审计体制框架内,已经没多少余地可改了。”杨肃昌说。 新审计长未完全公开的施政演说虽提及“体制”,但很难了解他将如何践行。他的核心词是“科学发展观”,现在这个思想指导中国的一切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