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个审计工作基本思路大致采用国家税务总局编制的《涉外税务审计规程》模式,并辅助以灵活变通的方式对其中的表式内容以及分析方法进行有效地修改和补充。审计工作分为四大部分,即:(1)选案阶段;(2)案头准备阶段;(3)现场实施阶段;(4)审计终结阶段。总体上仍遵循选案、检查、审理、执行的程序。税务审计主要从审计基本情况、分析复核工作底稿、审计项目确定工作底稿、遵循性测试工作底稿、确定性审计工作底稿、各科目总体汇总以及审计终结文书制作七个环节着手,用A、B、C、D、E、F、G七个英文字母作为代码进行编号。建立一整套比较完备的电子工具库。具体操作过程中涉及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分析性复核工作中涉及的相关问题 该项工作主要运用趋势分析法、结构分析法、比率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四种分析方法对企业的经营及纳税情况进行分析,通过各种分析方法直观地反映相关对比数据存在的差异,并对差异的合理性进行分析,确定审计重点以及非重点,从而能有的放矢,为项目确定工作提供充分的依据和审计目标。从分析性复核本身的内涵来看,它并不仅仅局限于重点或非重点项目的确定,它作为一种审计技巧,贯穿于整个审计实施过程。 分析性复核所采用方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以及它所能反映问题的程度,很大一部分取决于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以及经验积累。怎样把各要素有机的结合起来进行分析,采用什么样的分析方法更能说明问题,这都有很大的主观性。因此,审计人员的业务水平高低是审计质量好坏的主要因素之一。 会计制度和内控制度调查问卷从销售和收款循环、购买及支付循环、生产循环、理财循环和申报循环五个环节进行问答,问卷内容具体、详细且面面俱到,但其中也涉及到三个方面的问题。其一,企业本身制度的不健全,给问答带来一定的困难,有许多会计制度和内控制度企业根本就不执行,这样就给审计人员的遵循性测试和项目确定工作带来很大的工作量。其二,内控制度问卷内容涉及的企业部门较多,这给审计人员的询问带来很大的困难,由于这些部门负责人出差或外出等情况,耗费了审计人员相当一部分时间。其三,由于这项工作相当一部分需要企业填制,因此企业的配合与否也直接影响到审计工作质量和效率。 二、审计项目确定工作中涉及的相关问题 审计项目的确定是准备阶段至关重要的环节。该部分内容主要包括审计对象的分解、审计项目确定、确定审计覆盖面、审计人员及时间安排和编制项目审计程序五个方面。通过对审计对象的分析,确定涉税项目;根据分析性复核及会计制度问卷、内控制度问卷的分析结果,确定重点及非重点。在确定重点与非重点的方法上,我们认为《规程》所采用的文字表达方式难以明显区分重点与非重点,没有明显的区分依据。审计覆盖率一般控制在重点项目50%-60%,一般项目20%-30%,非重点项目在5%-10%之间,这也给审计人员带来一定的难度,主要还是工作量的问题,比如,我们如果通过分析性复核认定发票的审计和销售收入的审计为重点审计项目的话,对于大型企业来说,其50%~60%的工作量是很大的。 在确定各审计项目重要与否的过程中,对一些指标影响的程度,我们缺少固定的参照值,这就给审计项目的确定带来一定的困难,比如税收法规风险的认定、税收征管风险性认定等。在确定审计项目过程中,选用什么样的抽样方法也是十分重要的。我们在审计过程中主要采用判断抽样法和统计抽样法两种,而统计抽样法中分层抽样法和整群抽样法用的相对较多一些。判断抽样法相对于统计抽样法来说比较主观,随意性较大,由于时间及人力不足,在审计过程中适当采用一些判断抽样法,比如,销售收入等项目。在统计抽样方法中,涉及到可容忍性指标,它允许在一定范围内存在一定金额的税收忽略,可容忍性指标存在不确定性,给审计的质量多少带来一定的影响,而从税收征管的角度考虑,这种可容性又是税法不允许的。因此,审计方式和税法之间存在潜在的矛盾。在审计人员及其时间的安排上,是相对独立又互相联系的,这取决于会计科目的相关性和连续性,而如何把各审计项目分配给每个审计人员在审计计划中显得尤其重要。这也是我们在审计工作中所提出的问题之一。 三、确定性审计工作中涉及的相关问题 该环节是税务审计工作中最为重要的环节,我们在审计过程中认为存在问题主要是工作量大。一般税务审计所选的对象是大中型企业,业务量大,经济活动频繁,涉及各项目金额较大且笔数较多。而税务审计着重于工作底稿,对于所确定的审计范围,不管是否有问题,每笔业务都必须详细记录审计结果,因此大量的数据录入工作将占用很长的时间。由于企业经济活动频繁,业务量大,用PPS抽样方法进行抽样工作量较大,主要反映在数据金额索取工作方面,相关抽样方法实施中有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