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内部审计体制性因素分析

作 者:
张帆 

作者简介:
张帆,长沙理工大学审计处。

原文出处:
河南审计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V3
分类名称:审计文摘
复印期号:2008 年 03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本文就影响我国高校内部审计供求的体制性因素进行剖析,并从机制视角提出解决问题的相关制度安排,以期为高校内部审计系统职能的充分发挥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高校内部审计供求的体制性因素

      (一)积极因素

      影响高校内部审计有效供求的积极因素就是促进其功能充分发挥,高效实现审计战略目标,需求导向下供求均衡的相关因素。在当前高校扩招,教育资源相对不足背景下,高校管理当局有着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系统评价、咨询、督导内部管理,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等效能的强烈动因,因此有效激励内部审计部门发现问题、分析成因和提出建议就是事半功倍之策。

      1.高校财务风险

      高校财务状况是决定其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条件。当前我国高校在快速扩招的大前提下,教育资源普遍相对不足。在高校财务上表现为负债严重,资产负债率偏高;有的高校甚至是负债累累。这一现状严重制约了高校的健康、稳步和可持续发展,因此,高校管理当局为了规避高效财务风险,实现战略目标,就必须强化财务审计的作用,对财务风险进行事前、事中、事后的全过程、全方位的全面监控;发挥高校内部审计部门对财务风险辨识、测度、分析和评价、调控的作用。

      2.资源配置效率

      高校资源配置效率不仅是其管理水平和效率的集中表现,也是决定其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因素。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高校按政府下达的计划(包括招生、经费拨款计划)进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运作,资源配置效率不是高校管理当局迫切需要考虑的问题,然而在当前高校办校自主权不断扩大的情况下,以有限的师资、资金等资源实现高校功能和战略目标,就成为高校管理当局作为政治家、教育家和管理者必须考虑的首要问题。因此,根据内部审计部门审定的财务报告所测定的生均教育成本就是评价教育投入产出这一资源配置效率的重要指标;同时,高校内部审计部门督导、评价教育资源运用总量、结构,确保教育经费开支和使用效率,此乃内部审计部门的职责。

      3.内部治理结构

      高校内部治理结构优化程度不仅是其内部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的集中体现,也是决定其生存和发展的组织及其治理保证。根据“结构—行为—效率”的经济学分析范式,我们知道,高校内部治理结构的优化程度决定了其行为和效率。而内部治理结构优化方面的有效信息,都是内部审计部门通过系统化、规范化的审计程序来评价、签证后报告给管理当局,管理当局据以作为内部治理结构优化决策的依据。

      (二)消极因素

      影响高校内部审计有效供求的消极因素就是障碍其功能充分发挥,导致审计战略目标难以实现,有效需求不足导向下供求失衡的相关因素。这些因素主要因制度设计不尽科学、合理,影响高校内部审计功能和效用,导致供求失衡、审计资源配置效率低下。

      1.滞后的内部审计模式

      组织系统的内部审计模式,作为评价、督导组织运作和管理效率的一种有效制度安排,不仅直接决定内部审计行为效率,而且间接影响组织系统战略管理效率。因此,高校内部审计模式是影响其供求均衡的首要因素。我国高校目前的内部审计模式主要有两种:校长领导下的内部审计模式和校纪委书记领导下的内部审计模式。这两种模式的共同点是内部审计行为在组织行政方面直接受校行政领导和管理,业务上直接接受上级主管部门审计机构的指导;较之校党委或校董事会领导下的内部审计模式,其独立性、权威性低。这两种滞后的内部审计模式在高校中的组织结构特征,不仅直接决定了高校内部审计供求失衡的现状,而且也导致审计资源配置效率低下。

      2.体制化的内部人控制

      体制化的内部人控制是指组织系统因内部制度设计和安排的不合理性导致的管理当局在职权、资源和信息等方面的实质控制。其路径是职权配置,即管理当局职权寻租和剩余控制权的争夺;其表征是管理当局的道德风险、逆向选择和利益相关者的信息不对称;其实质是各种利益(包括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分配失衡,即管理当局对利益的侵占;其后果是资源配置效率低下、信息市场失灵和利益相关者和谐关系失调。目前我国高校的体制化的内部人控制现象日趋严重,主要根源是高校管理当局大多是学者型的管理者,在审计督导、监控不到位的情况下,他们的公共职权私用化情况不可避免,即利用公权谋取自身的经济利益和学术地位;甚至利用行政权力粉饰审计信息和阻止不利审计信息的披露。

      3.灰色的内部审计信息

      组织系统内部审计是评价、督导组织内部行为活动有效运行的一种保障机制,它的最终工作成果就是内部审计信息,作为一种内部决策资源,其效能有赖于它的真实性、适时性和对称性。我国高校在体制化的内部人控制和异化的权利集中度的现状下,内部审计系统难以真正具有独立性、权威性,提供的审计信息不实、适时性和对称性差,这就是所谓的灰色审计信息。灰色的内部审计信息的决策效用可想而知,内部审计作为保障机制的功能也就不言而喻。灰色的内部审计信息的功能与效用极大影响了内部审计主体主动提供审计信息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造成审计信息有效供给不足;也导致利益相关者对内部审计师的独立性、权威性的怀疑,造成有效需求动力缺失。

      改善高校内部审计供求的对策研究

      1.构建功能化的内部审计模式

      高校内部审计模式不仅直接影响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权威性,而且决定其功能和效率。因此,构建功能化的内部审计模式,一方面可以直接解决当今高校内部审计模式滞后的体制性问题,另一方面可以缓解高校体制化内部人控制和内部审计信息供求动因不足的现实,同时还有助于高校内部治理结构的优化。高校功能化的内部审计模式应是校党委或校董事会领导下的内部审计模式。这种内部审计模式下,内部审计机构设置和负责人的决定和任免,审计行为活动的行政管理,直接由高校党委或董事会决策和管理;内部审计主体直接向党委或董事会负责,直接向高校党委或董事会报告内部审计信息,尤其是审计发现的问题,以确保高校内部审计功能的充分发挥,审计的内容不仅是常规的财务收支、学校基本建设项目,更重要的是应审查学校发展战略、部门和岗位的履责情况、教育资源的使用情况(尤其是资源结构)和内部治理结构优化情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