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开展政府绩效审计应注意的问题

作 者:

作者简介:
田武宗,孝感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原文出处:
会计之友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V3
分类名称:审计文摘
复印期号:2008 年 02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一)以财政财务收支审计为基础,全面开展绩效审计。审计署提出审计重点要由财政财务收支审计向绩效审计过渡,并不代表放弃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绩效审计是在财政财务收支审计上发展的一种独立审计形式,它与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有着密切的关系,审计目的“真实、合法、效益”三者当中,真实性是前提和基础,只有确定其真实性,才能进一步检查其合法性,评价其效益性。虚假的会计信息,必然导致绩效审计的分析和评价得出错误的结论。因此,在实施审计过程中可以将财政财务收支审计和绩效审计有机地结合起来,准确反映被审单位经济运行质量和经济效益。

      (二)从事后审计为主向事前、事中审计为主转变。公共资金支出特别是建设性项目的事前预算、可靠性分析以及经常性支出的定额控制等内容对其资金使用效益影响很大,绩效审计应该突破单纯的事后审计的传统方式,转移到事前、事中审计上来,对政府的重大经营决策、重点投资项目等实行事前审计监督。应当看到,公共资金之所以会在使用中出现种种问题,与缺少严格的制度监管有很大关系,按照以前审计的老路子,绩效审计以事后审计为主,那就只是一种对决策失误的审计。这样的审计,虽然能够在审计后对决策失误者以相应的处罚,但不能把可能避免的损失降到最低。因此,绩效审计除了要进行有效的事后监督外,更应在事前预防和事中控制中发挥积极作用,对审计事项在相关部门作出重大决策前,审计部门应提前介入决策程序,预测决策可能存在的风险,在审计事项实施过程中,定期对项目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将财政资金支出风险降到最低限度,最大限度地发挥资金使用的效益。

      (三)建立和逐步完善具体的指标评价体系,对审计事项作出科学的评价。当前绩效审计中最直接的难题来自于评价标准,绩效审计在我国才刚起步,国内缺乏一套对政府公共资金使用效益的评价指标体系,而对于政府部门使用资金的社会效益也很难量化评价。处理好这一矛盾,首先要认真总结在经济责任审计、专项资金审计中取得的绩效评价方面的经验,建立一套科学可行的指标评价体系。绩效审计指标内容包括对经济效益的评价和社会效益的评价。经济效益的评价可以参考企业经济效益指标评价而定,对于社会效益的评价可以根据不同行业、不同性质的内容而定。其次,审计人员在对具体事项作出评价时,要根据具体审计项目确定评价内容,在作出评价时要把握审计范围和评价内容的一致性。在审计过程中存在证据不足、事实不清、法规不明的问题不能轻易评价,以防止审计风险。

      (四)应用多学科领域的知识,灵活采用多种审计方法。绩效审计在搜集审计证据和评价过程中除运用了财务审计中广泛使用的审阅、观察、计算、分析性复核等技术方法以外,还广泛地运用了调查研究和统计分析技术。在实施绩效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要根据具体情况决定采用哪一种审计的技术和方法。不论审计人员决定采用什么技术和方法,都必须以保证审计报告的客观性和公正性为原则。

      (五)加强对人员的培训,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由于绩效审计方式和评价的特殊性,审计人员只具备财经、审计方面的知识是不够的,还要通晓经济管理和工程等多方面的知识。而目前我国审计机关缺乏非财经类(如工程、计算机、法律等)的人员,因此,审计机关要开展好绩效审计,一方面要吸纳多学科的专业人才;另一方面要加强对现有人员的培训,使其掌握和了解多学科的知识,提高综合素质。由于人员的引进和培训还需要一个过程,在当前,可以先从社会上聘请一些专家来共同开展工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