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现场审计工作的推进模式

作者简介:
贾扣春 王德金 时文绮,建设银行南京审计分部

原文出处:
现代商业银行导刊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V3
分类名称:审计文摘
复印期号:2008 年 01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一、模式选择

      目前,非现场审计工作可供选择的推进模式主要有以下三种。一是“分立为主型”模式,即在审计机构内部仅由非现场审计部门掌握非现场审计技术,在实施审计项目时,由非现场审计部门统一向各现场审计机构或者各审计组提供模型、疑点,或者派员到审计组实行跟踪服务。采取这种模式,显然不利于审计人员学习掌握非现场技术手段和方法,还会造成现场与非现场的严重脱节。二是“结合为主型”模式,即每个现场审计机构或审计组都有熟练掌握非现场系统应用的人员,除了加载数据以及较为复杂的技术问题需要核心非现场技术人员帮助外,一般情况下,各现场审计机构或审计组能够自主完成非现场审计工作。这种模式虽然相对合理,但如果非现场审计工作由各现场审计机构和审计组单兵作战,就会缺乏统一的规范和有效的指导,非现场审计成果就不能在审计部门和审计组之间交流共享,审计人员对数据源了解就不充分,现场审计与非现场审计在结合方面仍存在一定的不足,不利于提高项目质量。三是“无边界平行运行”模式,即在业务技术层面,打破现场审计人员和非现场审计人员的界限,打破现场审计部门和非现场审计部门的界限,实现非现场审计和现场审计的无边界运行和融合。准确界定审计机构中各内设部门和全体审计人员在非现场审计工作中的职责和任务,通过培训和机制的有效运作以及一系列推广工作,所有人员基本实现向“复合型”审计人才的角色转变,能够熟练掌握、灵活运用非现场审计技术和手段;各部门能够独立、有效地利用非现场审计手段,为各类审计项目的审前查询及抽样、审中测试及查证,以及内审工作的计划管理、基础管理服务,从而有效提升内审工作质量和水平。

      笔者认为,采用“无边界平行运行”的模式是银行非现场审计工作模式中较为合适的选择。这种模式有利于实现现场审计与非现场审计的有机结合,在审计项目实施过程中能够实现现场审计与非现场审计的平行运行,有利于提高二者的有机契合度。有利于提高全体审计人员的非现场审计技术应用水平。有利于在审计机构中营造人人学习和掌握非现场审计技术,个个争当审计复合型人才的氛围,形成良好的审计管理运行机制。

      二、实现方式

      实现“无边界平行运行”的非现场审计运行模型,依赖于良好的审计管理运行机制。

      1.非现场审计与现场审计紧密结合,规范审计项目流程。为实现“无边界平行运行”的非现场审计工作推进模式,审计机构应从制度上、流程上进一步规范非现场审计,将其纳入项目管理流程。审计计划阶段,利用非现场审计系统开展风险分析和评估,为审计计划的制定提供依据。由项目主审以及相关审计人员共同参加,成立专门的非现场工作组,研究非现场工作的开展思路,负责非现场审计技术的培训、指导,协调解决非现场工作开展中遇到的问题。通过运行模型和筛选疑点等,为选择取证对象、进行审计抽样、确定审计重点提供指导。审计测试阶段,结合现场审计情况,进一步运行审计模型,并运用非现场手段做好复核、计算、查询等项工作,为提高查证广度、深度提供支持。另外,在审计项目中要实行“三专”管理,即审前每个项目要编制专门的非现场审计技术运用指引,现场结束后要专题向审计机构提交非现场审计技术应用报告,项目评价时对项目中非现场技术运用情况进行专项讲评,推动非现场审计和现场审计的紧密结合。

      2.审计监测项目与日常审计项目有效结合,实现审计项目组织方式的转变。审计监测是非现场常态化项目,要研究审计监测与专项审计的关系,探索二者有机结合的方式和途经。要在审计监测的基础上,不断充实数据源,保证各类审计项目对数据的需要。要将经过审计监测形成的比较成熟的审计模型运用到各类专项审计项目中去,提高专项审计项目的质量。要在学习研究上级行下发的审计模型的基础上,拓宽监测思路,借鉴专项审计项目中形成的审计经验,积极创建自定义模型,提高审计监测的深度和效果。要结合业务经营及风险管理的实际情况,对审计监测模型参数及时进行适当和必要的修改与调整,不断提高模型的精准度。要有效发挥职业判断能力,对疑点数据进行必要的归纳、整理、筛选,作出分析判断,及时结合专项审计项目进行现场深度查证,准确揭示审计对象经营管理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和隐患,增强监测效果。

      3.内设部门之间建立联动机制,推进审计模型创研工作。模型质量直接影响到非现场审计工作的效果,也影响到各类审计项目的质量。现场审计与非现场审计的有机结合,不光体现在现场审计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同时也应体现在日常的审计管理和审计理论、方法、技术、手段的研究过程中。模型创研就是审计知识、经验、思路、智慧和科技手段的相互交融。为此,审计机构应结合审计队伍专业化建设,成立审计模型创研小组,针对不同的业务类型或业务单元,集中推进模型创设、优化工作。为了加强对模型的统一管理,提高模型的利用率,还应设置模型库,收集上级行下发、自行设计和兄弟审计机构提供的审计模型,按照业务单元和模型成熟度对模型进行梳理分类,便于审计人员掌握和应用。

      三、推进措施

      为建立“无边界平行运行”的非现场审计工作模式,提升非现场审计工作水平,在审计机构组织管理层面,应采取以下推进措施。

      1.建立组织领导体系。审计机构要成立由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推进工作领导小组,负责非现场审计推进工作的领导、决策和协调;与此同时,成立非现场推进工作组,设在非现场审计部门,根据领导小组安排,提出分部非现场工作规划、目标及具体措施,承办日常及具体事务。

      各内设部门都要明确非现场审计工作联系人,负责落实推进工作的各项任务,根据本机构工作及审计项目实际,提出推进、应用工作的具体目标和思路,具体负责推进、落实工作并及时进行总结和情况反馈。

      2.明确职责和任务。明确职责,是做好非现场审计工作的基础环节。非现场审计部门应承担组织推动、制度建设、技术支持和业务培训等项职能,同时负责组织开展非现场专项审计,管理业务数据等项工作。各现场审计机构应充分运用非现场审计系统,提高审计项目质量和深度,创建审计模型,提升系统应用水平,负责组织本机构非现场审计技术的再培训工作,提高审计人员的应用技能。各部门密切配合、齐心协力,共同做好非现场技术应用工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