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七年国外中共党史研究述评

作者简介:
翟亚柳,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馆员;乔君,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翻译;陈鹤,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助理研究员。北京 100080

原文出处:
中共党史研究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K4
分类名称:中国现代史
复印期号:2008 年 12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新世纪以来,国外对中国的研究,特别是对当代中国问题的研究呈蓬勃发展之势:研究范围扩大,研究领域细化,研究深度逐步加深,研究方法日趋多样,研究成果快速增长。就中共党史研究而言,虽然国外特别是西方国家没有明确的中共党史研究的概念,但其研究内容中反映或涉及中国革命史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各项建设的历史研究一般属于中共党史研究的范畴。本文力图围绕这个核心加以外延的适度扩展,选取相关信息与资料,分别从西方国家(英语为主国家,法德亦有涉及)、日本、俄罗斯三方面对2007年国外中共党史研究情况加以介绍。

      一、西方国家关于中共党史的研究

      从学者方面看,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仍是这一研究领域学者集中的国家,研究相对活跃,研究成果也相对较多。除了一些资深学者如美国的裴宜理、澳大利亚的尼克·奈特等人外,一批年轻的学者尤其是一些有中国学习研究经历的西方学者、在西方发展的华人学者不断成为中国问题研究的新生力量,像美国的罗其韬、英国的克里斯·布拉莫尔、澳大利亚的埃迪·U等,都发表了较为深入的学术专著。研究机构方面,值得注意的是,2007年7月1日美国哈佛大学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为了更好体现其研究的方向和特色,更名为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The Fairbank Center for Chinese Studies)。

      从学术成果数量看,美国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图书馆所发布的馆藏中国研究图书目录显示,2007年以美国为主的西方国家新出版的中国研究方面的图书多达200余种。从内容上看,2007年西方国家对中国问题研究的重点集中在全球化背景下对当代中国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等问题的研究。此外,一些反映中国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革命、中国共产党历史的著作被重印出版,其中主要有史沫特莱《中国在回击:一名美国妇女同八路军在一起》(斯梅德利出版社)、司徒雷登《传教士和大使司徒雷登在华五十年回忆录》(斯坦福大学出版社)、白修德《中国惊雷》(皮尔斯出版社)、哈里·加内斯《团结的中国:对中国革命历史的一种解释》(Fite Press)、帕特南·威尔《为什么中国看中了赤色》(盖基出版社)等。现就主要成果综述如下:

      (一)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由于西方学者研究重点的转移,本年度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研究的论著在数量上虽然不多,但是研究深度进一步加强。

      美国出版的杂志《二十世纪中国》2007年4月号为中国政治与教育研究专刊,其中裴宜理的《红色文人:安源的共产党员教育者(1921—1925)》、刘立言(音译)的《蔡和森:从地方学者成为青年激进分子》、丛小平(音译)的《播撒乡村革命的种子:30年代地方师范学校与中国共产主义的再度出现》,从不同角度对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与中国革命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关于抗日战争研究方面,一些学者注意研究新中国建立以来中国对抗日战争这段历史的认识变化,提出了“新记忆”问题。如美国的帕克斯·M.科布尔在《中国对抗日战争的“新记忆”》① 一文中认为,中国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对于抗日战争的“记忆”都集中在毛领导下的中国共产主义力量在抗日战争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提出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重视国民党正面战场和相关抗日人物的研究,强调日军的暴行与中国的损失,并注意大量收集整理回忆资料,形成了对抗日战争的“新记忆”。英国的拉纳·米特在《中国的“好战争”》② 一文中指出,对于抗日战争的记忆成为可以团结所有中国人的历史遗产。这些研究反映了中国抗战研究越来越客观的现实,但他们把这一现实完全与中国领导者意图复兴民族主义相联系,是与当前西方关注中国民族主义问题的大背景分不开的。

      关于解放战争时期研究,罗其韬的著作《中国不可避免的革命:对美国输给共产党的再思考》③,考察了美国及其支持下的蒋介石、中国共产党和中间力量在1947年至1948年的关系变化,指出谁失去了有自由民主思想的中间力量就面临孤立,直至最后失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在中国国内支持被中间力量视为独裁者的蒋介石,在国际上决定扶持日本作为在该地区反共的据点。这些做法激起中间力量的抗议,促使其最终与中国共产党结盟,美国的政策无疑为中国共产主义的胜利助了一臂之力。从美国外交政策角度研究解放战争时期中国政治力量的对比,角度比较新颖,深化了西方对这一问题的研究。

      (二)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西方学者对这一时期问题的研究,集中在对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社会发展、主要历史事件以及对“文化大革命”的研究,数量不多,但是多数作者都注意将这段历史与后来中国的政治社会发展相联系,试图寻找历史发展的逻辑。主要论著有英国朱莉娅·斯特劳斯主编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49—1976):〈中国季刊〉专号》(剑桥大学出版社),澳大利亚乔纳森·昂格尔的《基层中的文化大革命》(《中国研究》2007年1月第57期)、埃迪·U所著《对中国的干扰:反官僚主义与社会主义的衰败》(斯坦福大学出版社)及《了解中国的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的表现与组织》(《中国季刊》2007年第192期)、弗雷德里克·泰韦斯等所著《毛主义时代的终结:文化大革命后期的中国政治(1972—1976)》,德国罗梅君主编的《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再思考》(Berlin Lit Verlag)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