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社会主义时期“左”倾错误原因论析

作 者:

作者简介:
刘林元,南京大学哲学系。(南京 210093)

原文出处:
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

内容提要:

我国社会主义时期“左”倾错误的代表人物是毛泽东。毛泽东民主革命时期因成功地反对王明“左”倾路线而引导中国革命取得了胜利,但在社会主义时期他领导中国共产党却犯了严重的“左”倾错误,对社会主义事业造成了重大的损失。究其“左”的原因,主要是由理想主义、经验主义而导致主观主义,好大喜功、急于求成,没有把握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特点,不能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对阶级斗争形势作了错误的判断,以及当时国际国内的一些原因,使“左”的错误持续了二十年的时间。


期刊代号:K4
分类名称:中国现代史
复印期号:2008 年 12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D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071(2008)04-0005-08

      毋庸讳言,毛泽东是我国社会主义“左”倾路线的主要代表,但不能说这个时期就是毛泽东一个人犯了“左”倾错误。在那个时代,“左”是毛泽东领导下的中国共产党的全党的错误。在这个认识前提下,我们主要分析毛泽东“左”倾错误的原因,可能对于问题的认识更为客观和公正,总结教训更为深刻。

      我国民主革命时期的“左”倾错误路线曾给革命事业造成严重的危害,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马克思主义者与之进行过坚决的斗争。毛泽东对“左”的错误是有深刻认识的。但在建国以后,毛泽东自己“左”起来了,反右派以后,“左”倾错误开始形成,随着频繁的反右倾斗争,越来越“左”,文革达到巅峰,直到毛泽东去世以后,这辆极“左”列车遇到强大的阻力才停了下来。由于毛泽东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他在中国革命过程中建立了丰功伟绩,人民拥戴,党的领导干部对他无限信任,甚至迷信崇拜,加之毛泽东又是反“左”起家的,因此他的“左”的错误,在长时间内并没有被警惕和识别。后来,虽然受到党内怀疑和抵制,但事实上也是反对不了的,以至这一“左”倾错误历时长久,影响深广,给社会主义事业造成了重大的损失。

      建国后毛泽东的“左”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1957年反右派以前,正确路线占主导地位,但有“左”的苗头。第二个时期,1957年反右派以后,提出阶级斗争和两条道路斗争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以阶级斗争为纲,标志着“左”倾路线形成。第三个时期是“文化大革命”的十年,这是极“左”时期,无论是理论和实践,“左”达到高峰。认识和总结社会主义时期“左”的教训,应该客观分析晚年毛泽东犯“左”倾错误的主客观原因。消化吸收这一份宝贵的历史遗产,对于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十分必要的。

      一、从理想主义和经验主义走向主观主义

      在讨论毛泽东“左”倾错误原因之前,先来研究其总的认识论原因。毛泽东之“左”倾错误的根源在于背离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陷入了主观主义的泥潭,这是没有问题的。但这是何种类型的主观主义呢?一些论者认为,毛泽东晚年的主观主义也是教条主义类型的,我以为,这个结论并不符合实际。我们知道,毛泽东一生很重视书本,尤其是对于马列的书本,直到晚年他还在强调,要干部读马克思列宁的书,但毛泽东从来都不是本本主义者,他从来都不是从本本出发作出重大决策的。他晚年的许多重大决策是错误的,但不是照搬书本而出现的错误,这与王明教条主义是不同的。他作出失误的决策既没有从实际出发,也没有从书本出发,那么是从什么出发呢?我认为他的错误决策是理想主义和经验主义结合作出的。他晚年的主观主义是有理想主义,同时也有经验主义色彩。他关于社会主义目标的构想,有许多就是理想主义的,比如关于人民公社的发展目标,“五七”指示,关于未来社会的理想目标就充满了理想主义,距离现实很远很远。但他关于达到发展目标的实践手段常常是从经验出发的,搬用民主革命时期成功的经验,比如群众运动、阶级斗争、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依靠精神力量压倒敌人和困难、反对“唯武器论”、“唯条件论”等等。理想是重要的,无论是战略的还是战术的,都必须包含有理想,但决策的主要根据是现实,是从现实出发决定发展目标,离开现实的理想目标就可能是空想。经验是宝贵的,过去成功的经验与现实情况很好结合起来,能为现实所用;不结合,简单搬用,就可能无用,甚至有害。这里关键是现实,一切决策都必须从实际出发,制定发展目标,从实际出发找到实践手段(包括运用经验),这就是实事求是;离开现实,从理想和经验出发,这就必然导致主观主义。离开现实而从理想出发,这就必然会把现实条件还不具备的事拿到现实来做,超越了时间,必然会“左”。

      毛泽东晚年理想主义的主要特点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全面实现社会主义乃至共产主义远大目标。看起来他要实现的是马克思主义规定的目标,虽然不是空想,但由于脱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缺乏实现目标的现实条件,因此实现远大目标不能成为现实,只能是一种理想愿望。毛泽东实现社会主义目标,一是要求快,二是要求好。快,就是只争朝夕,尽快建成社会主义;好,就是社会主义要尽善尽美,彻底与资本主义和旧社会决裂。这个美好愿望,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实现不了的。他的这种愿望和理想,不能说是空想,随着社会主义的发展,各种主客观条件具备以后是能够实现的。把将来才能实现的理想不顾现实条件硬要拿到当前来实现,这就是理想主义。理想主义不从现实出发,而从主观愿望出发,所以也是一种主观主义。

      有人提出,毛泽东晚年不是强调学马列吗?并且指明要学哪些著作,甚至学那么多语录吗?这不是从本本和语录出发,不是教条主义是什么?我认为,毛泽东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后来的“文革”的决策都不是从马列书本中直接引出来的,而是他从自己的理想愿望出发,形成观点,形成决策,他之所以强调学马列的具体著作,就是为了强调他的观点理论与马列是一致的,是马列主义的,以此来强调他的理论的科学性、权威性,来教育说服别的干部,或者用来压倒反对他的对象,就像我们写文章引经据典一样,只是作为权威论据,加强文章的说服力。例如,毛泽东在强调农民小生产中有资本主义自发势力,常常引用列宁关于小生产随时随地都在产生资本主义那一段话,毛泽东并非读了列宁那段话才知道农民小生产会产生资本主义,而是引用列宁的话来为自己证明,如果认为列宁是正确的,那么毛泽东也是正确的。

      毛泽东探索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过程,不满现有经验和做法,试图以他自己关于社会主义的理想引领实践,但由于他脱离国情实际和没有把握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致使他走偏方向,陷入“左”途,且越走越远。他为创新而脱离现实,这是他的认识悖论。

      二、干社会主义好大喜功,急于求成

      毛泽东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之后,就立志在中国实现社会主义,当他还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斗士和领导者的时候,就十分明确:中国在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以后,就要向社会主义进军。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意义,就在于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中华民族独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同时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打开了通往社会主义的道路。建国前夕,毛泽东向全党提出:民主革命的胜利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这是戏的序幕,正剧还在后面。民主革命的胜利,推倒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排除了通往社会主义的阻力,同时,我们夺取了政权,有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又有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一定能干得大些、快些、好些。后来有人说毛泽东是好大喜功,毛泽东是承认的,他说,这是好社会主义之大,喜社会主义之功。他深知,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尽快在中国实现社会主义革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国才能富强,人民才能过上富裕生活。他充满激情以马列主义的历史责任感,以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伟大气魄,把中国人民领导到社会主义的新时代,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进程,开始了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由弱到强,由下降到上升的历史转折,这是对中华民族的伟大贡献,其历史功绩永远记在人民的心里。但历史是不可能缩写的,发展是不可能省略的,社会主义历史是一笔一笔写出来的,当然有的史段写得快些,有的则不能太快,这是由历史的诸多要素所决定的,不是完全由主观愿望所决定的。毛泽东的“急”,是急于改变中国的贫穷落后;这实际上说明缺乏经验,没有把握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