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后张君劢的社会主义新思考

作 者:

作者简介:
翁贺凯,清华大学人文与社会学科学院历史系博士后。(北京 100084)

原文出处:
史学月刊

内容提要:

战后张君劢的民主观念具有“人权保障”、“社会主义”和“民主方法”的三重丰富内涵;晚年张君劢则摆脱了计划经济思想的笼罩,并进一步确认了民主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和多元主义的哲学基础。总体而言,回到康德对于人的基本价值的确认,成为张君劢战后以至晚年民主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出发点,他的新思考亦与二战后期以降欧美思想界的潮流变动及所谓“社会主义之方向转变”密切关联。


期刊代号:K4
分类名称:中国现代史
复印期号:2008 年 09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K266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0583-0214(2008)06-0062-06

      1938年《立国之道》出版后的几年间,张君劢主要致力于抗战时期的中国宪政运动,甚少再有关于社会主义的论述。1944年年底,张君劢因出席太平洋学术会议的机缘,生平第一次赴美。会议结束后,张君劢居留美国近一年,主要是经由其时美国副总统杜鲁门的介绍,在华盛顿的国会图书馆研究宪法政治。在此期间,张君劢亦有不少在美国各地参访、会议、演讲的行程安排。特别是在1945年4月至6月间,张君劢作为中国代表团的成员之一,赴旧金山出席联合国成立大会,并在会外拜会了英国工党领袖艾德礼等各国政要。1945年岁末1946年岁首,张君劢应重庆政治协商会议之邀离美返国,途中他曾先后在伦敦和巴黎做短暂停留,拜会英国工党和法国社会党的政要。历时一年的外游经历给张君劢带来了新的思想刺激。①1946年8月,张君劢出任国家社会党与北美民主宪政党合并而成的中国民主社会党的党魁,此后两三年间,他先后发表了《民主与反民主——中国民主社会党政纲释义之一》、《民主社会主义之哲学背景》、《民主政治的哲学基础》、《民主社会党的任务》等一系列重要文章。在这些文章中,张君劢主要通过对“民主”与“社会主义”这两个概念内涵的分别界定,阐发了他对民主社会主义的认识,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新的发展和变化。②

      一 “民主”的内涵

      张君劢对于民主问题有着丰富的阐释,在不同的论述脉络下亦有不同的侧重点。不过,大致而言,其民主观念的基调是“宪政民主”:即强调民主首先是宪法、议会政治、政党政治和投票选举等一系列制度性、形式性的设置。③1944年之后,人权保障问题在张君劢思想中的重要性显著上升,回到康德关于人的基本价值的确认,成为其政治与社会思考的出发点,亦成为其民主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轴。在此基本前提之下,张君劢的民主观念俨然已经具有了三重的丰富内涵,即:作为“人权保障”的政治民主、作为“社会主义”的经济民主和作为“方法”的民主。

      1.民主的“人权保障”内涵

      “人权保障”对于张君劢民主观念的影响,首先反映在张君劢对其时的两种民主之争——英美的政治民主和苏联的经济民主的辨析和判分上。二战之后,同为战胜国的英美与苏联,不仅在现实政治上而且在意识形态上,都形成了一种明显的对峙,这直接造成了一种对于民主涵义解释的分歧和混乱——一边是英美的“政治民主”,一边是苏联的“经济民主”。张君劢认为,这两种民主解释总有一边不对,应该选择其一。

      那么,究竟应该如何分判、如何选择呢?张君劢指出,只要不存“以伪乱真”之心,民主的涵义其实并不混乱、并不费解。“所谓民主,就是由人民直接或间接地决定国家一切重要决定”,或者说,“国家重要政策的决定,如果人民有权参加,就叫做民主,不然,就不是民主”。民主的要点,简单地说,一是保障人权,二是议会监督政府,三是选举决定人心向背——其中最根本的是人权的保障。张君劢认为,归根结底,民主是以人民各种不容转让的基本权利为出发点的,“没有人权的保障,就不是民主”。[1](p202~203)

      从上述这种以人权保障为基调的民主立场出发,张君劢亦对“经济民主”与“经济安全”做了明确的区隔。其时,苏联攻击英美民主是资本主义民主,是富人民主,导致工人失业、市场动荡,并认为在其经济民主之下,工人的就业与工资均有保障,是真正的民主。张君劢认为,经济民主与经济安全是两件事,有经济安全,不见得就有自由与民主;而从根本而言,“人民如果无法以自己的意见影响政治,不论生活是如何安全,不能说是民主”。他多次以穿鞋来比喻民主——鞋子的宽紧,只有穿鞋人自己知道,不能由他人代为断定,也不能由国家发下一样大小的标准鞋子。他更用人类赖以维生的空气来比喻人权——“无论把肚子如何装饱了,如果没有这种空气,人类是不能活命的”。[1](p202~203)正是从这种人权保障的基本立场出发,张君劢明确地将英美的“政治民主”和苏联的“经济民主”视为是“民主”与“反民主”、“民主政治”与“极权政治”、“人权论之立场”与非人权论之“立场”的根本分野。他说:

      民主的根本,在乎人权。英美的民主与苏联的民主,我们只有拿这个尺度来衡量。譬如说,英美承认反对党的存在和地位,谁上台下台,由人民投票选举来决定,这好像足球时分甲乙两队,而竞赛时,有规则为两方的准绳。给予人民以决定权,就是尊重人权,也就是民主。然而在苏联,不承认反对党的存在与地位,也不给予人民以自由意志的表示机会,一切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等等,集中在少数统治者的手里,国家一切重要事情只由这批少数人来判断。前者是民主政治,苏联是极权政治。世界上只有一种民主,并不是有两种民主。[1](p204)

      最新史料表明:张君劢上述对英美的政治民主和苏联的经济民主的辨析,很有可能是受时为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政治哲学讲座教授麦几浮的影响④。据《张君劢日记手稿》所记:1945年2月16日,张君劢与吴文藻一起拜会了麦几浮,在张君劢记录的双方问答要点中,麦几浮告诉张君劢,民主就是人民之同意,民主只有一种,不能分之为二——如所谓经济民主与政治民主之分,决不能因为苏联所谓的经济民主而忽略其在政治上的不民主。不过,张君劢一方面接受了麦几浮基于政治民主的立场对于苏联的批评,另一方面,他其实并没有像麦几浮那样仅仅将民主视为一种政治形式,在人权保障和“消极自由”基础之上,张君劢的民主观念还具有浓厚的社会主义内涵,这与张君劢对于人权的社会经济内涵的认识是密切相关的。

相关文章: